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王华 || 初心屋

 二维码 13299
发表时间:2019-06-04 22:15作者:王 华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月光洒在三岔河,悠长宁静的河面像画家手中的彩笔,把对岸凌空竦峙的龙头山上绽放的一抹抹淡黄色凸凸凹凹了出来。浓浓的凉爽气息在河畔冲撞,轻摇一棵棵大柳树,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河畔的三岔河村东头一间矮房子里灯光时隐时现,正在灯下伏案写作的那个年轻后生,便是县里派到村里来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王少华。

“扶贫首当扶志,生活贫困不可怕,就怕精神上贫困,外部条件再好,资金再多,也只能管一时,管不了长久王书记反复嘀咕着,三个多月的走访,他早已对这个村的发展情况、户贫困户现状了如指掌三岔河村是典型的偏远村、高山村,平均海拔约两千米,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土地十分贫瘠,群众贫困面大。8083599人,有贫困户232843人,贫困发生率为23.42%。更让人头痛的是,这里“等、靠、要”思想太严重,懒汉太多。就在刚来那天,村里有名的懒汉杨就来村委会要钱,他以为第一书记带了钱来发给大家呢。见到这个三十出头的瘦高瘦高的年轻小伙穿着朴素,并没有带来资金,杨东愤愤地离去。在走访贫困户时,他发现贫困户陈老房子破烂不堪已无法居住,一家三口蜗居在那个废弃的石棉瓦搭建的圈内,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思进取,一心想着“等、靠、要”,日子过窘迫他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但说什么都不愿意搬。村民们都说:“像陈这样的,就是田里的稀泥巴,怎么扶都扶不起来……

我一定要让三岔河村变个样他心想

第二天的例会上,王书记给村支两委做了《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讲座。这是他以三岔河村为例,从精准扶贫实践出发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形成的讲稿。他说:“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过去‘等、靠、要’的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要让广大群众转变思想,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村委人员都纷纷表示赞成,还对王书记走访全村贫困户写成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议。

接下来,王书记迅速请来身边致富带头人、三线建设退休老干部等人士组成三岔河村精准扶贫宣讲团”,给村民们说致富之道,谈脱贫事迹,要先给全村带来思想上的感化可就在“宣讲团”万事俱备,即将在下次的院坝会上开展第一次宣讲活动时,王书记忽然脸色一沉,皱着眉头说再等等……原来这村子是个苗族聚居地,全村苗族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很多苗族同胞不能熟练地说汉语,而“宣讲团”成员只会说汉族本地方言或者普通话。如果不解决语言交流上的障碍问题,所有的宣讲活动不但不会有成效,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王书记立马找来村里的李支书和周主任,寻问村支两委有没有人会苗、汉两种语言,且能把汉语翻译成苗语的。李支书掰着手指头数了老半天,最后还是神情沮丧地摇着头说:“会说苗语的有,会汉语的也有,就是都不会翻译。”

“村里倒是有一个,怕请不来。”周主任叹着气说

“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个了,这人的心早就死了啊……

“王书记亲自出马或许有一线希望……

“难说啊,有道是化缘三年,官都不想做,这人懒散惯了……

李支书和周主任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王书记却听得一头雾水,完全没搞懂。

再三询问,周主任还是道出了杨的事情。原来全村第一个到县城读高中的,那时读的就是“苗汉双语班”。高考那年因为他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又生病,他没能参加考试,回到村里,做了三岔河小学的代课教师。先前的日子还算勉强过得去,可后来她老婆去广东打工跟人跑了,这事对他打击很大,后来就渐渐消沉下去了,好在还算孝顺,听他娘的话。

果不其然,支书和主任去给杨东了好几次思想工作,要他来做翻译,他仍旧说什么也不肯

那天,李支书领着王书记经过杨东门前那条刚硬化过的水泥路的时候,他正蹲在门前那棵枝繁叶茂像把大伞的杉树下喝酒,一见有人来,就迅速转到屋里去了。王书记驻足望去,两间瓦房的墙面格外白净,已看不出以往的灰尘,像是刚粉刷完。

“人居环境改造刚结束,屋子面貌焕然一新哦。”李支书一边说,一边指着坐在门口那张小木凳子上低着头缝衣服的那位头发苍白的老人,告诉王书记,那就是杨东家妈。

话声才落,老人大概已听出有人来了,突然站起来招呼说:“领导,来屋里坐”边说边朝前走来,走近了,老人家竟然一眼就认出王书记来。原来是有个下雨天,王书记从村里去镇上开会的时候,见到老人摔倒在路边爬不起来,他赶忙扶到自己车上送镇卫生院,他赶着去开会,便叫村里通知她家里人,临走时还自掏腰包付了医药费。因救治及时,老人恢复得很快,他得知老人伤好了,就没有说起此事。这时,老人激动地拉着王书记的手,脸上绽放出慈祥的笑容,眼圈泛着感激的泪光。

老人连忙拉王书记和李支书坐下,然后进屋端来一铁瓢带壳的花生,说:“这是今年新收的,你们尝尝。”老人又叫了几声杨东,也不见应答。

王书记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关切地问着老人的身体。

“大娘,您最近身体可好?”

“谢谢你,上次多亏你啦,不然我今天哪能站着说话啊。”

“大娘,我一直就想来看看您”王书记迟疑了一下,老人插着说:“小王书记,请你放心,我无论如何都会叫他答应的。”原来,杨东他娘已经知道这事了。

在他娘的劝说下,杨东终于答应了。

在王书记的精心策划下,三岔河村精准扶贫宣讲团的活动热闹起来。一天,王书记在整理贫困户档案资料的时候,杨东兴奋地来他办公室,说:“王书记,精准扶贫宣讲果然有效,让很多贫困户深受感染和鼓舞陈喜家都答应搬迁了。”王书记笑着说:“好啊,咱们以后再多想些办法,把大家的积极性都提起来。”

经过再三思考,王书记在村里办起“苗汉双语培训班”,由杨东和从县里请来的几个老师担任培训教师,帮助苗族群众扫除汉语言障碍,让他们掌握国家政策,掌握实用技能……随着村民激情和志气的提升,王书记一步一步实施着他的扶贫扶志方案。有天他到镇上超市买吃食,打算为近来“宣讲团”取得的成绩庆贺一番,和他同去的驻村干部小周抱怨村里到镇上路途太远,要是村里有个超市就方便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书记把这话想了整整一个月,他终于想到一个既能给村民带来方便,又能提高贫困户积极性的法子。

没过多久,王书记从乡政府和帮扶村里的县直部门、企业筹集到一笔启动资金,在村委会那栋小楼收拾出来的一百来个平方的屋子里建了个“集体超市屋”。村里人很好奇,纷纷来看热闹。只见这里货物与普通超市一样,电磁炉、开水壶、电暖扇、大米、食用油、洗衣液、毛巾、牙刷等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不一样的是,这里虽然货物齐全,但大门只向贫困人群敞开。更稀奇的是,贫困户买商品不是用钱,是用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联合签名确认的积分卡来兑换。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标注的不是钱数,而是从十到一百分不等的积分值和相对应的一至十等奖励等级,兑换商品结算时只要积分卡,凭卡消费,认卡不认钱。

很快,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是村里按照卫生、文明、孝德等建立“十星贫困户”制度,以组为单位,由专门的评委会对所有贫困户打分,每星十分,每月的评选结果在村文化广场上榜公示。

大约过了半年,“集体超市屋”的商品越来越少。这让王书记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贫困群众家里卫生越来越干净,许多家庭和睦了,儿女更孝顺了……着急的是,毕竟货物有限,得赶紧筹集。可更着急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为筹集货物四处奔走的时候,忽然被县纪委传讯。原来是有人举报,说他私吞“集体超市屋”的物品。可最后查不符实,纪委领导还肯定他的做法,说他有思路,有创造性。

这天晚上,王书记一夜难眠,又想起父亲的教诲。那些年,一家三口全靠在镇上中学教书的父亲那点微薄工资维持生计,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勤劳节俭的父亲从不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谋取一丁点私利。有次,学校要选一批优秀学生到市里学习,父亲当班主任的那个班也个名额。他和堂弟就在父亲的班上,叔父几次来要名额都被回绝,有的学生家长更是提着礼物悄悄来,希望替自己的孩子争取个机会,都一一被拒绝。最终,父亲坚持按学校评选要求和标准选拔了大家一致公认的优秀学生学习,他和堂弟因落选还怀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父亲的忠厚和正派作风赢得了学校和邻里的尊重,父亲的言行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他后来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无论何时,每当思想有所松懈,他就会想起父亲说的“咱们家的人就是穷死饿死,也要行端走正,绝不能做让人背后戳脊骨的事……这样的告诫。

亲爱的妈妈,已经一年多没能回老家看您了。我上高中那年,父亲病逝,村里人劝你让作为长子的我出去打工,减轻家里负担,您却卖掉家里唯一的耕牛和一块好田也要坚持供我们兄妹读书。眼见我的学习成绩优异,常有人夸我时,您总是平静地说只要子女们将来不像你一样在土里刨一辈子就行了。如今的生活虽算不上十分富足,但与那些年比起来,算是十二分的好过了,简直就是原来无法想象的。现在,儿只想踏实过日子,好好尽孝。您每况愈下的身体和与日俱增的白发,时常叫我眼睛湿润,心里颤抖,我哪会去干那些无聊事啊?

我怎么会私吞物品呢,若不是真想干点实事,我又怎会主动申请来驻村扶贫?虽已而立之年,但我才结婚不久呢,正是新婚燕尔,何必来遭这罪?费了多大功夫,好不容易才说服家人同意和支持啊。他这样想着。

不久,王书记又为超市的事情奔波起来。可转眼又过大半年了,还是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眼瞅着“集体超市屋”关门在即,他心急如焚。

就在村里开会商议要关闭“集体超市屋”的时候,王书记接到县里的电话,说县里要把三岔河村“集体超市屋”作为扶贫扶志典型经验来推广。很快,在县里大力支持下,企业积极捐赠、社会积极捐助,“集体超市屋”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全村人的脱贫志气在一阵一阵的欢呼声中不断高涨起来汇聚更多扶贫能量,县里征求他的意见,把“集体超市屋”改名为“初心屋”,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向全县推广。

这天傍晚,王书记在三岔河边散步的时候,不知怎的又想起自己那篇《封侯非我意,但愿百姓富》的文章。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唯有干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才不枉此生。不管职务高低或有无职务,都应始终心中有人民群众努力干好自己本职岗位上的工作,这样才人生高度生命厚度。此时,他正把心中的想法,全都倾吐给这静静的河流。

“王书记,王书记”突然,他见二组的张阳正朝自己跑来。

这个张阳今年四十几岁,妻子患病需经常住院吃药,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中,过去日子过得紧,年通过个人申请、组织评议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自己的帮助下,从小生意做起,一直干到现在拥有一家副食品批发部,生意越做越红火,已率先实现脱贫。这么火急火燎,会是什么事呢?王书记

经过一番问询,得知原来在这个月的“十星级贫困户”评比中,张阳家获得了九十六分的积分,能拿到二等奖的奖品。因为已经脱了贫,在兑换奖品时,他一个劲儿地推辞,评委会一再坚持,他来找王书记,是想把东西留给更需要的贫困群众。

听完张阳神情激动的诉说,王少华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深深吸了口气,向河畔望去。心里暗暗沉吟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定要三岔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像河水一样恬静宜人……



作者简介:华,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曾参加贵州省青年作家小说散文创作培训班、贵州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等,文字散见《贵州日报》《贵州作家》等。


(编辑:陈忠燕)

文章分类: 短篇小说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