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初心不改造福山乡——记全省最美劳动者林金秀

 二维码 8346
发表时间:2022-05-07 21:45作者:王华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林金秀近照



全省“最美劳动者”、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省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巾帼建功标兵、“全省脱贫攻坚群英谱”、第五届六盘水市道德模范、六盘水市文明家庭……这些荣誉的获得者,就是钟山区青林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政府副乡长、海发村驻村第一书记林金秀。


2017年的冬天,因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我被派到当时的六盘水市“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钟山战区青林乡林业产业专班开展产业扶贫,驻点参与青林乡海发村林业产业工作。一到村里,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约摸四十来岁的女子便热情地向我介绍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一般。正当我问她是不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的时候,一旁的驻村干部告诉我,这是刚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经过一番交流,得知原来林书记是80后,刚满36岁。2017年4月,在六盘水市聚力“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的关键时期,当时还是钟山区工信局一名工作人员的林金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边远的金盆乡营盘村开展驻村工作。2017年8月因工作成绩突出,又被调任省级深度贫困村——青林乡海发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那以后,我和林书记便熟识起来,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走马上任,林金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全村基本情况摸了一遍。海发村是青林苗族彝族乡所辖村寨,位于六盘水市东北面55.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辖22个村民组,共1868户6597人,面积23.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00亩,林地面积11000亩,森林覆盖率65%,有小Ⅱ级水库一座。村内有4种世居民族,其中有苗、回、彝等少数民族人口826户4488人,占总人口的73.1%。2014年以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2户2379人,贫困发生率为36.06%,截至2019年共计脱贫522户2379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

可是没来多久,林金秀就遇上了正在施工的旅游环线被堵的问题。当了解到海发村六组村民罗发义因未获得征地补偿款,在询问村干部、乡干部迟迟得不到答复后,一气之下就用大石头堵住了正在施工的旅游环线的时候。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问题处理好。

“乡里来丈量土地时是你本人参与的吗?”虽然驻村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林金秀却早已熟谙群众工作的“套路”。

“丈量土地时我在上海打工,不在家,是我兄弟帮我登记的,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只晓得周围人都拿到钱了,而我却一直没得。”罗发义苦着脸说。

林金秀立即电话问询,原来是工作人员登记上报时疏忽,遗漏了他的名字。

“我把手机号码留给你,你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三天之内我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先把石头搬开嘛!”本性淳朴的罗发义,听到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解决,便动手将石头搬开了。三天后,林金秀如期答复了他,如数获得了征地补偿款。

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但有着十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林金秀作风稳健老练,在同事眼里她是海发村当之无愧的“救火队员”。她常说:“给村民承诺了,就要守诚信,就要做到,这样村民才会信任你、支持你。”

如今,沿着海发村新修好的通组公路走去,到处可以看到村民们俯身劳作的身影,还有干净整洁的村庄。见到一路走来的林金秀,村民们就会亲切地说“林书记来了”。本市知名作家金永福在《凉都二十八拐扶贫路赋》一文写道:“二十四拐抗战路,硝烟散去留传闻。/二十八拐扶贫路,助人脱贫运金银。…/如今路到家门口,日子天天在变新。”这《赋》便写出了途经海发村的旅游环线扶贫路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意义。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8年秋天,为促进农民增收,林金秀动员群众实施红香蒜种植130余亩。到成熟季节,海发村贫困户詹洪俊、张时俊向林金秀反应,说自己种植的20余亩几千斤红香蒜严重滞销。林金秀一句“交给我!”让他们焦急的心平静下来。林金秀迅速组织开展摸排,了解其他种植户的情况,在与村支两委商议后,立即带领驻村工作组分头行动,联系了市广播电视台、区经信局、区商粮局、区国土局、区供电局、西部大象超市、百盛超市等十余家单位企业媒体,为红香蒜谋求销路。林金秀自己也当起了田间地头采摘员、搬运工,还动员自己的丈夫当起了货运司机,滞销的五万五千余斤红香蒜短短一个月全部销售完毕。

产业结构调整又让林金秀看到了另一条出路。她协调各方资金力量帮助发展产业的村民新修建了烟房105座,引领烟农种植烤烟3000亩。仅幺岩二组的许甫江就修建了5座烤房,解决了烤房烘烟的困难,100亩烤烟,年收入达到28余万元。这让一直在外务工的许甫江有了扎根发展的底气。

曾经苦于找不着销路、缺乏合适产业增收的乡亲们,看着自己的产业增加了收入,脸上挂满了笑容。


“村民的小事、闲事也是我的事,把村民的事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把村民的大事小事都管好办好,村民才会信任你、喜欢你,把你当家人。”林金秀回想着这些年的工作,总结似地说。她说,初到村里,大家看到新来的第一书记是名女同志就愣了神。她明白,当时在大家眼里,她就是个来混日子的,吃不了农村的苦。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每次分配任务,她都是让大家先选,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就留给自己,常常是正吃着饭,一个电话说有事,她就放下筷子走了。渐渐地,大家对她的看法有了改变,“一个女子,干起工作来一点也不输我们这些男同志。”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文赞着大拇指说。

驻村工作中,林金秀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易于接触的性格使得她很快就被村民们接纳了。村民们信任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找她处理,很快她就成了村民们的知心人、调解员、及时雨。在他们眼里,林金秀有办法、思路多、见识广,是值得他们信任的“管事”书记。“群众们信任我,我得尽心尽力为他们做好事,虽然有过一些无奈的经历,但庆幸结果都是好的,大家都在慢慢地改变,我也同大家一起慢慢成长。”

林金秀把海发村当作自己的家,将村组干部当作自己的家人。为了带好这一家子,她当起“包公”,执掌考勤纪律,带头早起、带头加班。她将办公地点搬到一楼大厅,让群众一进门就能办事。她积极协调“娘家”区工信局为村里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她主动对接“组组通”公路建设、路灯亮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修通了海发村连接外界的通道、美化了海发村的环境。她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村社合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她牵头制定干部包组制度,在为每一名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压担子、压责任的同时,自己主动承担起贫困程度最深、工作最难开展、情况最复杂的村民小组包保工作……

村里的男同志看到一名女同志干得比他们还好,也有了“脾气”,誓要与她比个高低,大家越干越有劲,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逐渐强起来。

做实事,不虚度每一天,这是林金秀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村民们能够早日脱贫,她完全将自己沉入海发村,用心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用情解决群众的大事小情。在林金秀的感染下,大家的脱贫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以往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在她的带领下,全村1267户6013人全部实现饮水安全,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3396.3亩,以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流转土地11800亩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413元增加到2020年的10904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196.44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63.42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2019年,海发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林金秀又带领村民战疫战贫,带领她的队员们用自己的热血和丹心为海发村编织了一张疫情防控安全网。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她又引导村民开始复种复耕。那个特别的春天,海发村有序完成5000亩洋芋、2800亩烤烟、400亩青贮玉米的种植。她还协调江西电筒厂等企业进村招工,组织800余人劳动力外出务工。

逝者如斯,转眼我已离开这里将近四年了。我和林金秀走在村里宽广的水泥路上,一边散步,一边谈心。

2019年4月两年驻村工作结束之际,林金秀毅然申请继续留在海发村工作,她说,很舍不得离开,自己早已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感情。2020年3月,她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区工信局一名副科级干部,当单位征求她意见是否要轮换回原单位时,林金秀毅然决然选择继续驻村。2021年8月,她被组织任命为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政府副乡长,同时继续担任海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她说,她将继续当好海发村的“女管家”,在乡村振兴中把海发村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花开于春,果结于秋。钟山区农民诗人况从军在他的《赞最美劳动者林金秀》一诗中写道:“扶贫帮困驻乡村,情感交流窜户勤。政策宣传精准到,小康规划细查痕。攻坚决胜谋发展,产业更新聚宝盆。风雨兼程金管事,几多辛苦爱留魂!”林金秀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于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村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五年多的驻村工作以来,她相继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省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巾帼建功标兵、“全省脱贫攻坚群英谱”、全省“最美劳动者”、第五届六盘水市道德模范、六盘水市文明家庭等荣誉。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林金秀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平凡、朴实到骨子里的人。离开海发村时,与林金秀挥手告别。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个最美劳动者的事迹深深地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从她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海发村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希望。





【作者简介】

    王 华,贵州盘州人,现居六盘水市钟山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钟山区文联委员等。现为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字散见于《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作家》等报纸杂志,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



文章分类: 纪实文学
分享到: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