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低处吟唱  涅槃重生

 二维码 640
发表时间:2018-05-07 22:53作者:王钱军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xnwenxue.com/


低处吟唱 涅槃重生

——读郭勇长篇报告文学《箐口之变》

□王钱军

  乌蒙山情缘,是我写故土、村庄、亲人朋友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缩影。

  青年作家郭勇和我同生活在乌蒙大地,同受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农村基础基层工作建设的熏陶,而他却抓住机遇,关注农村发展,弘扬农村正气,走在黔西北作家诗人的前列。单凭这一点便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拜读了他长达九万字的报告文学《箐口之变》后,“箐口”二字深深地扎根于我脑海,它是一个微小村庄的名字,曾是贵州重灾区。据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箐口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荆州”,可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尔后在历史变迁中,箐口遭受到非一般的折磨,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箐口,是千万农村贫穷落后的代表,是新时代基层改革发展的符号。往昔贫困潦倒,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生活困难,难以生产。在新时代改革大浪潮的推动下,无数农村青壮年抛家弃子外出打工,农村开始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样刺眼的字符,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之痛”。的确,土地荒芜,产业滞后,劳动力外流。农村难以发展,难以富裕的原因数不胜数。

  近年来,“打好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正在打响,对于大山深处的箐口村,正赶上春天的列车。故而再三斟酌,取名为“低处吟唱  涅槃重生”。郭勇对箐口的呐喊与爱恋,折射出他对故乡浓厚的情感,梦想的找寻,生活的哲思,而且更是源于乌蒙山最深处的情缘。至少他对箐口村的情结是难以取代的。

  长篇报告文学《箐口之变》用废墟之痛、引凤还巢、作风建设、借石攻玉、发动群众、村企一体、三权分置、抱团发展、村规民约、村民自治、返巢之“变”呈现十一个章节,讲述农村发展进程中箐口村在党委书记王炳发与村干部张凌等人带领下如何脱贫攻坚,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书不仅把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要素兼具,而且作品中凸现的写作情怀跃然于纸上。“变”是改革的终极目标,变的是领导的思维模式,村民的思想观念,变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和触摸到的。箐口,从一个变字里脱颖而出,解开其背后隐藏的秘密,需要亲自用心用情去体会感悟。  

  发展是衡量一个地方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发展中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农村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的要求进行。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后,主要是谁来演主角。党委书记王炳发与村干部张凌等人走入改变箐口村的视线,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领导班子要起到带头作用,正视缺点,以身作则,切实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改善基础设施、修学校、发展产业。张凌说:“作风不实,谈什么都是扯谈、空谈。”在新时代,需要长足发展就得改变干部懒惰、散慢、僵化、浮躁的特点,把昔日的不作为和混日子的行为彻底战胜,真正为人民群众打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该共享发展的成果。领导方向有了,群众观念变了。要脱贫,就得扶贫,扶贫的前提就要扶智。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就得努力为他们谋求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让他们真正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若不是郭勇,我还不知道发展箐口村需要三权分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部署,允许农民特有的土地经营权可以转给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有实力的组织经营。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别说土地经营权转给种植大户,就算求着送人也不会有人愿意接受。这就要求领导班子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是否诚心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农村产业进行考验。另外如何抱团发展显得更加重要,要寻找到适合发展箐口村的道路。只有抱团发展,“利益”相扣,形成强大整体,扭成一股绳,何愁不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确,扶贫还得切实拔去贫的根源。在农村大量修的房子,几年后半价都卖不出去。单纯的用金钱扶贫和衡量,只能解决眼前,长远考虑上不可取。2017年8月应昭通市纪委工作的刘绍清兄长之邀请参与文化扶贫讨论,后来我便写了一篇以“用文化建构的方式,架起教育扶贫的桥梁”为题的论述性文章,有幸刊发于《威宁日报》。文中我指出:如果不重视文化培养,架构文化,真正解决教育扶贫,最终还是越扶越贫。产业改变也很重要,正如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在产业扶贫方面表示:坚持优化结构、长短结合、改革创新来推进产业扶贫。

 “箐口村的景象,和手中的笔头早有约定,在一个接一个的春天,让心与心互相穿越,将贫困擦拭干净。体内的荣耀从骨髓里升起,夹着灵魂的低吟与浅唱,安静地守护着微风掠过的甜蜜。时而最显风情,时而招蜂引蝶,其喜悦与疼痛,可以说是一种完整。而灯盏与黑暗,却无法遮掩内心的激动,只有阳光陷落的黄昏,才能替代所有的言辞。”这些美丽的词句涤荡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对郭勇由衷的佩服。作家诗人应该有关注农村发展,书写农村变化的情怀,像郭勇一样握紧手中的笔,写出贵州扶贫攻坚路上的凯歌。他在报告文学《箐口之变》中展现的知识结构,思维跳跃,交叉文学的融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箐口村变化的点点滴滴,都扎根在郭勇的灵魂深处,为箐口村的群众脱离贫穷走上幸福之路而歌。

  昨日(4月14日),人民网贵州频道以题为:“著名诗人、作家聚紫云,诗写贵州脱贫攻坚”进行报道。这个标题一时间刷爆了我的朋友圈。聚集紫云,诗写紫云,也可以响彻天宇的对箐口书写出壮丽的诗篇。我不禁把目光转向即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箐口之变》上。紫云也好,箐口也罢,都是贵州脱贫攻坚路上两个贫穷的折射点,以点带面,打一场西部脱贫战。郭勇笔下的箐口就是全国脱贫最好的例证,他对箐口有着千年不变的信念,书写箐口是他忠实的选择和坚持。曾经脏乱差的箐口村都变了模样,更何况像现在焕然一新的箐口村,给人一种活力、清新、和谐的感觉。千万个像箐口这样的农村,在党的领导和改革中,势必会抓住机遇,上演惊心动魄,涅槃重生的农村变化。

  郭勇的写作能力很强,在作品里处处有体现。其中对张凌这样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当我把作品第一章节读完后,他的博大情怀,作品的深邃及对农村发展历程的了解,煞是让人折服。他称得上是黔西北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时刻在郭勇耳畔如春雷般炸响,也时刻提醒自己,抓住中国农村发展大平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箐口这样的农村依然逃离不了大山的包围,在郭勇的笔下,箐口即使经过山与山的千回百转,也会豁然开朗,能够望得见诗和远方。“箐口村百姓那种天然的质朴真诚和领导的亲切关怀,像大地与泥土,天空与星辰,亲戚与亲人。”郭勇如是说。放眼当今社会,农村实际依然令人堪忧,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箐口村的种种经验。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感谢郭勇邀请我这样的初学写作者,参与讨论当下农村的发展变化,并且有幸为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箐口之变》写写感悟。不得不承认我的某些观点过于感性,或许浅薄,甚至无稽之谈。但我内心始终是敬佩郭勇的,源于他对箐口乃至像箐口一样的广大农村的情怀,把握报告文学的功力和对乌蒙大山深处的爱恋。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扶贫攻坚创造空间,促进教育扶贫,也可以激发出写作者的潜能。它符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文艺讲话精神,更能推进中国文学发展道路。未来的路上,我希望更多的作家诗人关注农村、走进农村、感悟农村和书写农村。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背景下,用毕生的奋斗携带文学的种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前行。



作者简介:

  王钱军,笔名浅页。现居贵阳。著有诗集《淡黄的温情》。作品见《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等。入选《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歌大观365人诗选》等选本。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