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兰亭序》的继承与创造

 二维码 237
发表时间:2017-02-16 10:28

 

陈加林


  文/周之江


 《兰亭序》高深莫测,仅从书法角度而言,古人誉之为“群帖之祖”,天怀高朗,兴会所至,神与之化,世有定论。真迹已湮,而历代学者众多,临摹、刻石之版本不可胜计,方圆肥瘦,各有妙处,得其一体,足可名家。

  清人王宗元说:“学《兰亭》如读经,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可见推重。

  中国人学书法,无论如何绕不开《兰亭序》。《兰亭序》之于书法,正如迈克尔·乔丹之于篮球,不仅仅因其风姿超迈绝尘,成就无与伦比,更源于其故事的传奇性,以及对于后来者巨大持久的影响力。

  一千多年过去,我们今天来谈《兰亭序》,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文化总是流动不居,与时俱进,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尽管如此,并不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去尊重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学书法,不管怎样创新、如何多元,经典始终是一把尺子,没有尺子,就没有一个切实的评判衡量当下的准绳,《兰亭序》正是这样一把尺子。

  孔学堂以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可以说,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贵阳孔学堂引进《兰亭的故事》展览,无外乎也是因此。

  王羲之的书法,在他的时代也被视为新体,一开始并不为时人所认可,甚至受到批评。然而,他的创造最终却成就了经典,笼罩千年,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学习书法的典范。总书记多次提及,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这也是孔学堂从《兰亭序》得到的启示,以及我们未来会一直坚持的方向。简言之,就是绝不故步自封,不是复古,而是复兴。

  《兰亭序》历代的临本、摹本和课本不可胜数,而且各有千秋。在如今存世的墨迹本里,冯承素的“神龙本”可能更接近原貌。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是公认的深得兰亭神韵,却又有个人的风貌在里面。后世很多大书法家一辈子都没见过兰亭的真迹,他们的临摹,是对摹本的临摹,是对复制品的复制。兰亭之所以耐人寻味,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份扑朔迷离。

  顾颉刚先生有一个着名的理论,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抛开历史学家们的争讼。《兰亭序》还的确就是“层累地造成”,真迹已湮,王羲之的真面目已不可窥见,《兰亭序》是王羲之,也非王羲之,甚至可以说,《兰亭序》以及我们心目中的“王字”,其实是晋人与唐人的共同创造,若干的临摹本,累积而造就了今日《兰亭序》至面貌,完成对《兰亭序》的最终塑造……

  金鉴才

  最后想说的是,艺术是普及传统文化最好的桥梁,人对美的东西会有直观的感受,也更直指心灵。在这一点上来看,在孔学堂展出《兰亭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今年九月下旬,孔学堂还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合作,共同举办第七届“两岸汉字艺术文化节”,展出一大批海峡两岸一流书法篆刻家的作品。

  未来,我们还会持之以恒,不断引入优秀的展览。

  

  (作者:周之江  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中心副主任)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