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也谈香港文学的起点

 二维码 155
发表时间:2017-04-11 11:27作者:赵稀方来源:大公网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创刊于一八五七年十一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更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它也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不过,这份中文报纸只是西文报纸《孖剌报》的中文版。正如后来的《华字日报》(一八七二),是《德臣西报》之中文版。这两份报纸虽由华人编辑,但不得不依附于西人。

  香港第一份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是一八七四年二月由王韬参与创办并任主笔的《回圈日报》。《回圈日报》强调“本局倡设回圈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是以特延才优学博者四五位主司厥事。凡时务之利弊、中外之机宜,皆得纵谈无所抵制。”看得出来,《回圈日报》很强调华人对于话语权的控制,它还专门提到,由西人开设的香港华文报刊,在言论上不免局限,“然主笔之士虽系华人,而开设新闻馆者仍系西士,其措词命意难免径庭。”《回圈日报》首次由华人掌办,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的确意义重大。

  首次提出将《回圈日报》作为香港文学起点的,是香港着名作家刘以鬯。刘以鬯在《今天》一九九五年第一期(总第二十八期)“香港文化专辑”上发表《香港文学的起点》一文,提出香港文学的起点应在一八七四年《回圈日报》的创刊,他的全部根据就来自于忻平的《王韬评传》中的下面一段话:

  ……他(王韬─引者注)又创《回圈日报》副刊,“增幅为庄、谐两部”。所谓“庄部”,即“新闻、经济行情”;“谐部”即今日之副刊。王韬以他独特的文笔,在《回圈日报》副刊上发表不少诗词、散文,各种文艺小说与粤讴。这些文字对促进香港文坛和报界的活跃作用甚大。王韬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后也被文学史研究者收入各类书籍之中,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不幸的是,这段史料出了问题,刘以鬯过于相信国内史学家了。查阅忻平《王韬评传》原书,刘以鬯所引述的上面这段话来自于这本书的一百五十三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四月第一版)。这段话的前面被刘以鬯省略的话是“王韬身体力行,在香港创办了‘中华印务总局’,刊印出版各类中外新书。并在《回圈日报》宣传变法改良外,大量介绍西方新文化、新事物,以推动风气的开化和文化事业的建设。”

  在这本书中,忻平明确说明自己并未见到《回圈日报》,“由于年代较早,《回圈日报》国内已无存。”“本人为此曾多次去信国内报刊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教授求教。一九八五年方汉奇先生涵称:他已寻觅多年,然而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无见。”那么忻平谈王韬在《回圈日报》上创立副刊的根据来自于哪儿呢?从引文看,“增幅为庄、谐两部”等话来自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再查阅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我们发现忻平过于粗心大意了。戈公振的原文是:“光绪三十年,增加篇幅,分为庄谐二部,附以歌谣曲本,字句加圈点,阅者一目了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一九五五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五六年第二次印刷,第二十页。)忻平居然漏掉了“光绪三十年”这个时间点,也就是说,戈公振所说的《回圈日报》创立副刊的时间是在一九○四年,忻平居然把它安到了王韬头上。王韬在一八八四年就离开香港,一八九七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忻平所谓王韬创办副刊的说法,完全是一个史料错漏。

  如果以一九○四年论的话,《回圈日报》之有副刊就已经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早在一九○○年,孙中山、陈少白筹划创立的《中国日报》就已经创立于香港,并且也设有副刊。

  笔者在做有关香港文学的博士论文时,曾专门去大英图书馆查阅过《回圈日报》胶片。《回圈日报》的版面后来逐渐固定下来,一共四版,第一版和第四版是商业行情和广告,第二版是新闻,第三版的部分是新闻,部分是船期、电报。新闻栏目分为“京报全录”、“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三个部分。王韬的文章置于新闻版面内,主要是“论说”。

  刘以鬯本非学者,错引一段资料是正常的,不过,他的观点和文章却流传甚广,影响了国内的香港文学史。国内最为权威的刘登翰的《香港文学史》也不例外。刘登翰《香港文学史》第一章在谈到《回圈日报》的时候,也照样引证了忻东(应该是“平”的误植)的《王韬评传》中的上面一段引文,然后引用刘以鬯的话,说明“香港文学的起点,应该是在一八七四年王韬与人合办《回圈日报》并创办该报副刊的时候。”由于刘以鬯和刘登翰等人的权威地位,这一说法就变成了公论。

  不过,王韬在《回圈日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的确是事实。王韬在《回圈日报》上发表的,主要是报章体政论文章。由于王韬身处文化前沿香港,并较早出访欧洲日本等地,因此具有开放的眼光,他在文章中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有关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才诸方面的思想,并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变革的见解。从文学上看,这些报章体文章创造了一种现代政论文体,对于梁启超等人的散文新文体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韬在港期间还有小说创作,他于一八七五年出版了描写狐鬼神怪的小说集《遁窟谰言》,是他避居香港的寄怀之作。据《遁窟谰言自序二》云:“同治纪元之岁,余以避兵至粤,寄迹香海,卜居山麓,小楼一楹,仅堪容膝,榜曰:‘天南遁窟’……于是,窃效干宝之〈搜神〉,戏学髯苏之说鬼,灯火更阑,濡毫暝写。”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载评价王韬的这几本小说:“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主要收藏于一八八○年在香港出版的《蘅华馆诗录》中,这些诗既记录了他香港期间以及游历海外的种种个人经历,又表达了他的经世变革思想,被认为是近代“诗界革命”的先声。

  由此看,王韬的确可称为香港文学先驱。不过,王韬来香港的时间是一八六二年,离开的时间是一八八四年,在香港共计呆了二十三年。《回圈日报》创刊于一八七四年,只是王韬在港中期所创,而他在《回圈日报》之前就有大量创作,因此,如果说香港文学的起点开始于王韬,而非自《回圈日报》始,应该更为准确。

  当然,在王韬之前,香港文学仍有源流可以追溯,最早的是一八五三年香港的第一份中文刊物《遐迩贯珍》。有关于此,可以参见笔者的《香港文学探源》一文(《大公报》二○一七年三月十日)。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