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欧阳黔森 || 倾听花开的声音

 二维码 6181
发表时间:2019-06-02 20:10作者:欧阳黔森来源:贵州作家协会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这些年来,党风在变,民风在变,社会风气明显焕然一新,这些改变,无疑是对从严治党成果的最好诠释。

  由于我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便是我工作、学习的常态。在基层待的时间多了,对基层的情况,我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就说这五年以来,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走村过寨,自然免不了要与县乡的基层干部打交道,但更多的是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谓交道,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非常愉悦,而这个愉悦,只有来到这里才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愉悦,是来自于他们的愉悦,而他们的愉悦,来自于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党的温暖。无疑,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表白,让人听了,不由得使人内心升腾起一种对共产党的敬畏之心和敬佩之情。

  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却令人震撼。这个震撼,至今在我耳边回响。这个表白,是一位年近花甲老人的表白,他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他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了”和“幸福了”这两个词,浓缩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和老百姓屈膝谈心,就不可能知道这样的表白是那样的纯真和真实,而这样的真实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


  一

  那天的采访至今想起还历历在目。采访的话题是从“三改”开始的。由于花茂村要搞乡村旅游。所谓“三改”,即“改环境、改厨房、改厕所”,这是乡村旅游必备的整改。老人说,一开始我不理解,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为什么非改不可?村委第一书记周成军多次来我家给我做工作,做不通他还不走了,那个苦口婆心啊,真像一个婆婆在唠叨。我看他起早贪黑的,今天跑这家,明天跑那家,心想,人家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我们?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说,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的老百姓唱了一首歌,叫《十谢共产党》,你知不知道?他说,知道,那首歌太长了,按我说就一句话: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

  这位老人的表白,佐证了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和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说法,我分别采访他们两位时,他们都说,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决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当时我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他们只是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但当我在这个村庄住了下来,与村民们“张家长、李家短”拉开了家常,并相互信任说起了心里话,才知道,这位乡镇书记和村第一书记的话是真真切切的。

  村民们说,现在的干部和原来不一样了,他们到了我们村,来帮助我们奔小康,每天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吃一顿饭还非得给钱,不给钱的话,他们还不吃。

  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说出了现在乡镇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也切实反映了从严治党以来,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在群众心目中生根发芽。

  作家也是一样的,如果脚上只带着汽车尾气,下到田间地头随便看看,再进村里吃一顿“农家乐”,抹抹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人。这样走马观花一番,是永远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作品的。

  而真正的作家,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这就是要求作家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且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完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才能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我在遵义的花茂村、苟坝村体验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就是习总书记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短短五年,可以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就是花茂村、苟坝村的现实景象。原来这里并不富裕,自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花茂村、苟坝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

  原来的花茂,我不知道是什么样,但现在的花茂,却真真实实的在我眼前,一幢幢富有特色的黔北民居散落于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水泥路成网状连通着每家每户及每一块农田,不要看它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该有的它都有,如果说,按照很早以前有人说,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是共产主义的话,那么现在花茂村通网络、通天然气、有污水处理管网,有电商、有互联网+中心,有物流集散点,这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吗?采访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时,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要让每一栋黔北民居都成为产业孵化器,从而带动各种产业发展。我认为,此话并非虚构,眼见为实呐!

  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来:五年前,花茂村外出务工者多达1200余人,村中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五年后,花茂村各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出外打工者也逐渐回到村里,现在出外务工者仅有200余人。2016年,共有178万人来花茂村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现在花茂村有1345户人家,4950人,人均收入14119元,按目前颁布的农村小康收入标准为人均1000美元,那么花茂村人均达到2105.29美元。花茂村有轿车233辆,其中不乏宝马、捷豹等高中低端车辆(不含皮卡等农用车辆)。

  据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核心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5.69亿元。他说,我们以“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美丽乡村”为己任,苟坝村是着名的“苟坝会议”会址所在地,这次会议进一步确定和巩固了毛泽东主席在党中央、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苟坝会议精神就是“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袖和统帅的权威地位。贵州省纪委把苟坝作为“两学一做”党性体检基地,全省纪检干部在这里就“加强党性体检,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进行研讨学习。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可谓深入民心,从与老百姓的交谈中就能充分感觉到。记得在花茂村采访一位村民时,这位村民说,现在的党员干部都知道哪样做得,哪样做不得。说实话,现在在村里,吃亏的都是党员干部,我看他们加班加点的,还不发加班工资,想起来,他们真的是为了我们好啊。有时候,看着他们实在辛苦,想表达表达心意,送什么他们都不要。当年红军在这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的党员干部到村里来也是一样的。像干部鼓励我们搞一家一户的农家客栈,说实话,当时我们眼界也没这么宽那么远,没想到有那么多城里人来吃住。那时候,你家看我家,我家看他家,就是没人行动起来。第一书记、支书和主任都来过我们家拉家常,其实就是做我们的工作,喝的茶、嗑的瓜子花生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村委会的事情都是一事一议,集体决定。一些谋发展的事情,感觉有困难,都是村干部带头干。原来,村里的人家中有事,都喜欢你家请客我家送礼,说实话,大家都有点受不了。现在好了,干部们不兴这一套了,我们群众也就慢慢不兴这一套了,还把红白喜事的操办规定写进了村规民约。

  是的,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泥土的芳香,以及芳香中散发出来的思想光芒。花茂村的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深入实施的现实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正在无数个花茂村实现。精准扶贫深入人心,我相信,不管谁到这里来,只要与老百姓屈膝谈心,就能从他们的话语中感觉得到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采访土陶烧制作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先才老人,他家的作坊最早时就是一个小作坊,就是做一些泡菜坛子、酒罐子,销路也不好,收入也不高,还面临严重亏损。在他正准备放弃这个手艺的时候,镇长和村第一书记多次来与他找原因谋思路,还请来了遵义师院艺术学院的师生来给他的产品进行免费设计,并把他的作坊作为教学试验基地。还建议他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旅游产品,并扩大增加制陶体验作坊,让来旅游的人可以参与其中。仅制陶体验这一项,每逢周末30台机器一天收入达到6000至7000元,使这个濒临倒闭的微小企业又获得了新生,镇里又根据微小企业的补助政策给予补助。母先才说,说实话,像我们这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手艺人,书记、镇长、第一书记无数次来关心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母先才说了一句至今让我难忘的话,他说:活了这么久,我终于重要了一回。

  这句话,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精准。是的,这位老人真切感觉到了他的重要;是的,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这正是领袖的情怀。习总书记还告诉了我们,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才是贵州的出路。而花茂村的繁荣和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一睿智的执政理念。

  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对红军、对党的深厚感情,这里的人民曾哺育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共产党、红军建立了深厚鱼水情。

  习总书记说,不能忘了老区,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使得花茂村、苟坝村旧貌变新颜,无数个花茂村、苟坝村正在旧貌变新颜。

  我不知道花茂村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村名,问起村民也无法考证,但无需再考证的是,花茂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为的是要写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当我采访结束在思考如何下笔时,我的大脑里面闪现出的片名是:《花繁叶茂》。是的,花茂村不再是那个脏乱差的贫困村了,现在它繁花似锦、美丽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很有诗意的,于是,在创作《花繁叶茂》剧本的间隙,我大脑里总是不断出现一首诗,而这首诗,又变成了一段如泉水叮咚般的旋律,在我耳边婉转悠扬的响起。我想,在这花繁叶茂的时刻,我何尝不是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呢?

(编辑    傅柏林)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