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高积俊 || 盘州的清明

 二维码 6174
发表时间:2021-03-30 22:38作者:高积俊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祭祖敬宗的一个传统节日,就是祭扫祖墓,即扫墓。扫墓的习俗起始于秦汉时候,以唐宋时候代最为盛行。在盘州,扫墓不叫扫墓,习惯叫上坟,也叫挂纸。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说,这一天,京城的“郊外四野如集市一般,热闹异常。踏青扫墓之人,往往就在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摆列杯盘,相互敬酒。京城中男男女女的歌舞艺人,遍布各处亭园,到日暮方归,出城的人们各携枣餔、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蛋、雏鸡等各式物品,叫做‘门外土仪’。……节日中,街坊集市中有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的物品。傍晚,人们缓缓进入城门,斜阳的余晖映照在御道的柳树上;微醉回到院落;明月的清光挥洒在洁白的梨花间。”(引《东京梦华录》姜汉椿译)“自此(寒食节)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一百五日”,之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寒食节。宋时的清明上坟,一上就是三天,在扫墓之外,实在就是一场热闹畅快的春游。孟元老是北宋人。南宋张择端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景物,可以见出当时的清明节是何等的盛况。

明朝时候清明节的铺张也一点都不逊色。明末的张岱在《扬州清明》里介绍明朝时候扬州清明这一天扫墓的情形说,城里家家都去展墓(展墓即扫墓),男男女女全部出动,一家人家,不管有多少坟墓,都要在这一天全部祭扫完毕,不论是官贵豪富还是小官小户人家都是如此,人们携带着纸钱肴馔果品,在墓所祭祀完毕,就席地而坐,把将那祭祀的食物来大快朵颐。展墓之外,还有其他活动,诸如有货郎买骨董古玩、小孩玩具货的;赌博的;走马放鹰的;斗鸡踢球的;吹拉弹唱的;相扑的;说书的等等。张岱说:“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立者林林,蹲者蛰蛰。”真是热闹异常,目不暇接,简直就是一场游乐的盛会。

盘州旧时的上坟或曰挂纸,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普安直隶厅志》卷之四《风俗》谓:“三月清明扫墓,以白纸作钱挂之,子孙多者白如积雪。”讲得很简略,叙述的内容很单一,挂纸而已。依《普安直隶厅志》之说,盘州人把扫墓称作挂纸,倒也是很形象贴切的。挂纸之外,是否有供祭品,焚香、烧纸钱的“祭”和清理墓地的“扫”?是否有如宋朝的京师或明朝的扬州那样的扫墓之外的其他游乐活动?不得而知。

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明上坟,在“以白纸作钱挂之”而外,祭和扫的活动倒是有的,在坟前供上刀头、斋饭、茶酒,点上香,焚烧纸钱,磕头,这是“祭”;用镰刀斧头除去坟墓上的恶草荆棘,清除周围的杂物,这是“扫”。再就是如果坟墓有所毁坏,如坟堆有坍塌的,碑石有倾圮的,就垒一垒、砌一砌,叫做“培坟”。有碑的坟叫石坟,无碑的叫土坟。我小时候,家乡的坟多是土坟,石坟极少。打碑是很花费人力钱财的,那时大家都穷,很少有竖得起被的人家。培坟是要“动土”的。迷信的说法,坟上的土(包括碑石)是乱动不得的,忌讳很多,平时要动,须得择日,以避开一些不利的神煞。只有清明和“十月朝(zhāg)”的时候不忌,所以,清明上坟之外,还有陪坟的。

清明上坟,一般都是在清明那一天,就要把自家所有祖墓的纸钱都挂完,特殊的,墓地离家太远,当天赶不及,就提前或是推后一天去上。盘州的老城也就是现在的双凤镇上坟的时间则较为宽泛,不受一天或三天之限,清明前后可以上好些天,也不限只是自家人上自己的坟,可以亲戚朋友互约,今天张家、明天李家的,大家约在一起,以上坟而聚会,热热闹闹,既有气氛,又联络了亲戚朋友间的感情。

在我小时候,上坟,仅仅就是挂个纸,东一处西一处的墓地坟茔,从早到晚,零零星星的提着个提篮或背着个背箩的上坟的人,衬托着坟头疏疏落落飘扬舒卷的纸钱,是很冷寂凄清的气氛,绝没有孟元老和张岱说的那种热闹欢快的大场面,就是偶尔有个小热闹,也只是在上大坟的时候。上大坟不是指坟的大,而是场面的大。上大坟是指一个祖宗分支下来的族人,合在一起为他上坟,大家凑出份子,杀猪宰羊,祭扫后,热热闹闹地聚集一起,在墓旁席地而坐,野餐一顿,就算是很排场很热闹的了。我小时候,没有见过上大坟,只是听大人说起过。那时政策管得严,不允许搞上大坟这样的家族活动,加上生活差,物质条件也不允许。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日子好过了,闲暇也多了,政策也宽松了,上坟也就排场讲究了,除了挂纸、刀头斋饭、钱纸香烛、茶酒时鲜等等的祭品,不知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人还燃放起了鞭炮,更有奢侈的还打礼花,把上坟搞得很隆重的。上大坟的也多渐渐多了起来,就是不上大坟,一家人家,男女老少,只要有野炊的兴趣,如张岱所谓“祭毕,席地饮胙”的也很寻常多见的,但是,无论如何,除了上坟本身的热闹之外,到底没有如张岱笔下扬州清明那般的其他的名目繁多热闹。盘州人上坟就只是上坟,在旧时,不说别的,去上坟就是连穿戴都有限制,不能穿戴鲜艳的服装,因为给祖宗上坟,那是庄严肃穆的事情。连鲜艳的服饰色彩都不相宜,就不要说个吹弹唱之类的耳目之娱了,盘州人上坟,不兴那些。这似乎与贫富无关,风俗如此吧。。

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不少,在盘州,最重视三个节日,一个是过年,另一个是清明上坟,还有就是七月半。到了清明,在外的游子,只要有条件机会,能够回家,就是历经怎样的艰辛,也一定要赶回来老家,给先人上坟。给祖先上坟,是一分亲情,是一种感情寄托。2008年,国家把清明节正式确定为法定节假日。

在三、四十年前,在农村,清明节还没到,就都是自家到街上买纸回来,或是草纸、或是绵纸(又叫白纸,比草纸贵),自己打制上坟用的吊钱、纸钱。打钱纸讲技术,有的人家自己不会打,就请个人帮忙打。后来,每在清明前的十天半月,街市上就有商贩们设起摊点,竞相摆出上坟用的吊钱、香蜡纸烛等一应物品来售卖了,琳琅满目,满街都是。有现成的上坟用品,省去了许多打制的时间功夫,很受大家欢迎,大家都去买,虽然比自家加工要贵些。因为有现成的买,大家都懒得自己动手了,现在,自己打纸钱的人已经极少,作为一门手艺,会的人已经不多,就是那些卖的人,也不是自己动手,都是机器制作。清明时节,街市上很热闹,满是买上坟用物的人,这个热闹,也就只维持到清明那天的上午,到了下午,街市上就很少见人了,一下子就清冷下来了,摆摊的也大都收摊了,大家都去上坟了。

清明时节,盘州人一家老老少少,前呼后拥,去给先人上坟,那有墓碑的,大家便看认碑上的文字,了解逝者其生平事迹;无碑的土墓,长者就向晚辈介绍那是哪一辈祖先、该如何称呼,口述其行迹闻事,并叮嘱要时时记在心里,记得年年来给他们上坟云云。在祖先的墓所,全家人凡有劳力的,都拿起刀锄,怀着虔诚敬肃,除除荆棘杂草、培培墓土、挂一束纸钱、焚几柱香、依次磕几个头,以表达敬祖怀宗、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情思。

到了清明,一天时间,遍山八漥的,都飘起了白纸,子孙多的家族的大坟山,更是白茫茫的一片,果然是如《普安直隶厅志》所言,“白如积雪”。


作者简介:高积俊,贵州省盘州市红果双龙潭人,著有电视连续剧本《高磊山的故事》、散文集《灯下闲笔》。



(编辑审核:杨 宇)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