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邓淑环 || 老城记忆

 二维码 4252
发表时间:2022-03-14 08:20作者:邓淑环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老城记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钟山开发区的荷城酒楼里,有幸见到了两幅反映昔日荷城与今日荷城近几十年间日新月异变迁的画卷。在黑白画卷“昔日荷城”中,犹如羊肠小道的公路和稀疏房舍,渗透着昔日荷城的落后与荒凉。而在“今日荷城”中,泛着粼粼波光的大成湖与湖岸鳞次栉比的高楼,连绵起伏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湖光山色如诗画卷。目睹着别有一番“芦花翩翩戏湖水,岸边河风吹长笛”景致的湖水,我的心如吹动的一池春水,记忆昔日荷城的思绪,丝丝缭绕,寸寸入怀。

相传昔日荷城四周临水,城区如一叶清莲静静伫立于水中央,故称荷城,既如今的老水城。自幼生长在水城的我,对老城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可谓了如指掌。从人民路(1986年建成通车)通向老城的路,如今街面显得熙熙攘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时要往返于这条路。当时路面凹凸不平,路两旁没有房舍,只是在半道上有一棵很老的杨柳树,有一位盲人,无论刮风下雨,总是坐在树下乞讨。盲人嘴里不停念叨的:“嬢嬢们,叔叔们,送我瞎子两分钱”那可怜的乞讨声,如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靠路的左边,如今伫立着环境优美的欣欣花园,昔日这里曾是成片成片的油菜地。每到油菜花开季节,芬芳的花香沁人心脾,满目金黄尽收眼底,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美不胜收。靠路的右边,从如今大成湖到防疫站这一带,过去曾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有几条蜿蜒清澈溪流从田间流淌。河岸边、田埂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这里曾是我们儿时欢乐的天堂。夏天,我们常到河里游泳嬉戏,或挽起裤腿到小溪里捞鱼;秋天,我们在金黄色的稻田间,用粘网偷偷伸到小憩的蜻蜓、知了的背后,俘虏这些小家伙。无论春夏秋冬,在这里玩耍,我们都会感到其乐无穷。

走完这条路,过了东门桥,不一会儿就到了辕门口,这里可是吃烙锅好去处。过了桥朝右拐,就进入老城一街,沿着成旧的街道步行不远,气势恢宏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就映入眼帘,昔日电影院、公安局、图书馆、人委会等许多部门都集中在这条街,原来的忠字台已被镶着琉璃瓦建筑取代。记得小时候,每到“六.一”儿童节,我们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白衬衣,蓝裤子,白网鞋)兴高采烈地聚集到忠字台前宽阔的操场上,欢度属于自己的节日,人山人海,热闹无比。也不知在多少个漆黑夜晚,我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溜到人委会或公安局的院子里看露天电影,看完后一边回味着故事情节,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这般美好时光,曾一度丰富了那段岁月我们单调、乏味的生活。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规划发展,这些单位和老城许多住户陆续搬往黄土坡,如今这条街除了散落的房舍,昔日建筑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破败不堪的老邮电局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虽然它早已颓废,但每当打这儿路过,我总要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痴痴地站上好一会,久久凝视这幢断垣残壁的两层建筑,昔日父亲戴着耳机发电报的场景又浮现在脑海里。父亲1966年从毕节调到水城就在这儿工作,记得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放了学,常到这里找父母,因少不更事,时常蹑手蹑脚跑到报务室外面,恶作剧地“笃……笃……”按响发报器后撒腿就跑,有时见无人追赶又如法炮制,其实大人们也知道是我们捣鬼。如今回想起,还会为年幼无知的举动哑然失笑。

老邮电局处在一街和二街交界处,邮电局的营业室面朝二街,与之毗邻的是老银行,银行对面是老百货大楼,楼上曾是国营照相馆,记得小时候连西站的人都要来这儿照相。百货大楼对面是老新华书店,如今是生意兴隆的小纳雍烙锅店。老城一街、二街至辕门口曾是水城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中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礼拜天,来这里赶集的人络绎不绝,街上聚集着许多少数民族吹着芦笙边唱边跳,昔日热闹场景可见一斑。

我们这代自幼生长在老水城的人,见证了城市欣欣向荣的发展和变迁。也只有我们,才能从有着天壤之别的“昔日荷城”与“今日荷城”里,读懂她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睹着“昔日荷城”,我感到十分亲切,因为这里曾留下我成长的足迹,因如此难得一见,她又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而景色宜人的大城湖,则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曾经养育了我们的土地上。随着城市建设不断规划发展,昔日荷城已渐渐淡出人们记忆,一个欣欣向荣、现代化的凉都六盘水正以她更迷人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


老城小吃乐开怀

但凡边陲小镇、历史名城,往往以其浓郁的人文情怀、独特的风味小吃吸引过往宾客。依偎在大城湖畔的老城辕门口,尽管没有繁华的街道、林立的商铺,却以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牢牢的绊住了食客的脚,拴住了游人的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城曾是水城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中心,辕门口犹如老城的心脏连接着大街小巷。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规划发展,老城许多单位和住户陆续迁往黄土坡,老城逐渐失去往昔的繁荣景象,留下一幢幢历尽岁月沧桑的青瓦房如风烛残年的老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生活匮乏的年月,水城的王家、明家、黄家等老户在辕门口以经营凉粉、汤圆、臭豆腐等小吃为生,到了赶场天,赶场的人们三五成群的围拢在几口被油浸得黝黑的砂锅边,烙上几块臭豆腐,打上几碗烈性包谷酒,吃到散场才尽兴而归。卖小吃的习俗沿袭到九十年代末,有的住户把临街的门脸改来经营烙锅,把砖木结构的小阁楼隔成包间,来到烙锅店沿木梯拾级而上,木板楼顿时被踩踏得咯吱咯吱作响,街上的烙锅摊像被雨水浸润透彻的土地一朵朵蘑菇般冒了出来。小纳雍烙锅落户辕门口时曾是街边的一个小地摊,做强做大后进驻到原老城新华书店十多年经久不衰。步入小纳雍烙锅店,独立的包间里柔和的灯光、复古的装饰、小巧玲珑的陶瓷罐和着别致的小木勺蕴藏着店家的独运匠心。别小觑这不起眼的烙锅上不了台面、登不了大雅,老城的“全有福”烙锅曾获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西部名小吃”称号。2010年秋山城、雪花啤酒厂家为了促销,出资为烙锅店制作了招牌,通透的塑料凉棚彻底取代了在风雨中摇曳了十几年的红雨伞。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烙锅摊把老城的烙锅文化推向了鼎盛时期,带动了这方经济的发展。

逢天气晴朗的节假日、礼拜天,人们呼朋唤友、携家带口或乘车、或步行来到老城占据着一张小桌子、几把小凳子、几个小碟子、一个烙锅子的烙锅摊,店家利索的在锅里倒上色泽清冽的菜油,等洋芋、臭豆腐、各种菜肴肉品噗嗤噗嗤炸的金黄,再佐以香辣细腻的辣椒面,美滋滋的吃上一口,爽口又爽心。如果想吃凉粉、汤圆、冰粉,只消向店家言语一声,就可享受一条龙服务。乘着兴致要上几瓶啤酒边饮边聊,如果感到辣乎乎的,就吮吸一口掺有冰块、芝麻的冰粉立刻让你凉透心;也可以要一碗裹着金灿灿的豆面(俗称牛打滚)咬上一口甜滋滋酥麻馅顿时让人甜到心。孩子们总是不安分的吃一会儿撒一会儿欢,常常乐淘淘的跑到卖甄甄糕的小摊边,守着摊主朝袖珍的小木甄里舀上几勺碾碎的米粉,等上几分钟一盘热气腾腾的甄甄糕就呈现在眼前。如果不专程为吃烙锅,打这儿经过,脚步也会不自觉的拐到凉粉摊上,向店家吆喝一声“打一碗凉粉”,转眼间一碗半透明的上面点缀着几颗金黄酥脆的黄豆、几粒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葱花,夹起一筷送到嘴里,软乎乎的抿一抿就滑溜溜的下了肚的凉粉丝已端到跟前。夕阳渐渐西沉,烙锅摊仍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夜幕徐徐低垂,一盏盏灯箱霓虹闪烁,幽静的小包厢成了朋友叙旧、情侣谈情说爱的好去处。每年的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善男信女们逛完庙会,络绎不绝的聚集到辕门口吃烙锅,店家是刚送走一拨又迎来一拨,直赚个盆盈钵满。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之余人们到老城吃吃烙锅、逛逛街逐渐衍生为一种生活情趣、一份闲适的享受,人们从一毛钱一碗吃到如今三块钱一碗的凉粉仍乐此不彼。如果你有缘来到凉都六盘水,你一定会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走人民路在官厅下车,过了东门桥进入一街直达辕门口;走钟山大街过南门桥进入二街同样直达辕门口,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一定会令你乐开怀,吃了这次下次还想来。

电影院

几年前乔迁至毗邻老城的小区居住,一日家人小聚,我萌生了到往昔电影院一带逛逛的念头,因为这些建筑被拆除就永远只能在记忆里找寻。当我们过了东门桥沿一街行至观音阁极目远眺,哪里还寻觅得到电影院的踪迹,连她身旁的人委会、忠字台也消失得了无踪迹。目睹着被夷为平地的电影院旧址上摇曳着成片玉米的绿,怅然若失的我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城一带仅黄土坡、供电局、水钢和老城有电影院,老城电影院坐落在如今观音阁通往唐人街不远转弯的地儿,设有楼座和厅座两层。每天放映什么电影由影院工作人员到老城百货大楼正大门侧和官厅老马路岔路口一住户墙檐上用水泥抹制的印有“今日放映”字样小黑板写上片名和票价,票价通常为上下集2毛、一集1.5毛。如果目睹或听闻放映期待的电影,当日就得到电影院一楼售票口买票,在没有五花八门娱乐场所的年代,电影院成了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伊甸园。影院前散落着许多卖盐葵花的小贩,花5分或1毛钱买一杯葵花揣在荷包里到影院边看边吃,装葵花的瓷灯头杯子底被精明的小贩塞了厚厚一层纸,看似偌大一杯倒进荷包里却不经吃。看电影时依次把电影票递给把守在影院大门铁栏杆前的工作人员撕去副卷,进入人头攒动的影院对号入座,通常放正片前十几分钟会播放一些科教片或纪录片,楼座的淘气鬼们喜欢挥舞双手做出各种怪诞动作通过放映光投影到银幕上。遇到热门电影几个地方同时播放,一个地方放完迫不及待地用车急匆匆地送往另一个地方,我们称为看跑片,一旦胶片送晚了衔接不上影院会掀起阵阵骚动,习以为常的嘘风打哨在影院里此起彼伏。改革开放之初,电影院周遭吸引着三三两两身着喇叭裤、港衫,烫着爆炸头、蓄着八字胡的小青年徘徊、逗留。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首部武打片《少林寺》上映时盛况空前、人山人海,影院加场放映多少人看了一场又一场仍不过瘾。随之而来的《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掀起轰轰烈烈的武打热潮,席卷大江南北,行于大街小巷,顽童竞相模仿片中武打动作场景的“哼哼哈哈”不绝于耳。让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小花》、《庐山恋》等故事片风起云涌,迎来了大陆电影事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空前绝后的巅峰,张瑜、陈冲等璀璨群星跟随电影故事走进千家万户。电影让人们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丰富和充实着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看电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享受。

随着社会发展和电视普及,到影院看电影渐渐淡出人们生活,想看什么电影还可在网上信手拈来。偶尔想重温在影院看电影的气氛高额的票价又令人望而却步,看电影竟演绎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奢侈品。虽然老城电影院完成了她的神圣使命,于2001年拆除,并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享受和电影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烙下的深深印记终究让人回味、难以忘怀。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