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罗仕明||诗宦人生周渔璜

 二维码 8530
发表时间:2023-07-13 13:04作者:罗仕明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www.xnwenxue.com


烟雨围城,柏松瞰黛。座落于贵州黔陶骑龙村的小龙山,异峰凸起,枯木竟秀,古树葱笼,虬枝耸翠。我撑一把黑雨伞,背一台照相机,漫步石阶,拾级而上。迎着碎雨,沐着清风,在这个春夏之交的季节,轻轻叩开了桐埜书屋的大门,慢慢打开那沉寂百年的扉页,漂零三世的旧梦,深深沉浸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和波澜不惊的沧桑画卷里。

往事千追,曾经可忆。欲说贵州名人,周渔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小龙山就是他学习成长进步的地方。而周渔璜能获“大清奇才”、“黔中诗帅”,出任帝师,代天巡祭,影响贵州诗坛文坛等,并由此而孕育无数名噪华夏的雅士奇才、鸿儒文豪。如郑珍,莫友之,黎庶昌等,都与这里息息相关,颇有渊源。

黔人曾受“黔有诗焉?黔无诗者。”的诟病,又深受荆鄙之夷、蛮荒之地的影响,文化底蕴本就不丰,教学资源很是匮乏。是他起渭渔璜公,是他为黔地的人文山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奠定和不断夯实了贵州的文学基础,也为他辉煌灿烂的一生谱写出绚丽多姿的篇章。

据史料考证,周渔璜从小就在黔陶骑龙寨小龙山的半山上读私塾,师从高老先生,学童一共有十一人。而今我们已没法看见这座私塾屋,但有几处还能依稀看见青石堆砌的基脚。而崖顶上的古庙,早已是断垣残壁,蛛网密布,藤蔓丛生。只是那不远处的两棵怀抱粗细的紫金树劲枝裸露,青石崖刻旁的那棵2人牵手围抱的古树早已枯亡,干枝糟腐。“慧泉”周围林荫摭闭,石墙斑驳,一切都好似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和曾经的不朽。而我们现今所看见的“埜书屋”,是1992年秋,贵阳市、区政府出资15万元,于石谱寺遗址上重建而成,才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气势和宏伟的规模。

且说当年教私塾的高老先生问到周渔璜时,已经是最后的一个学童了。当他听到高老师提问时,周渔璜立马就抬头挺胸,站得很笔挺。他还理直气壮,毫不胆怯地回答:“我姓周,名起渭,姜子牙起于渭水之起渭,字渔璜。”说到最后几个字时,就摇头晃脑,声调高低悠缓,抑扬顿挫,颇有几分其父周国柱每天读文章时的样子,引得当场的学童和家长们开怀大笑。当高先生再次提问周渔璜的生辰年月时,周渔璜又很清楚地回答:“康熙乙巳年腊月初七。”高老师面带微笑,赞许地点了点头,十分欣赏地拍着周渔璜的肩膀对周国柱说:“都说将门无犬子,周生员的儿子就是好样的,虽然在这十一个学童之中,年龄是最小的一个,但却聪慧过人,如若加以培养,日后定成大器,必成大材。”周国柱急忙地说:“小儿成才,不但要高先生悉心传道、授业和解惑,还更需要先生严加管教,严师出高徒嘛!”


微信图片_20230713134204.jpg


话说周渔璜,何许人也!周渔璜,又名周起渭,一字,布依族,贵阳青岩骑龙村人,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诗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名解元。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是雍正皇帝的老师,也是与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轮掌康熙帝军机政要地南书房(雍正四年始设军机处)的重臣主要学术成就有,在家乡参加《贵州通志》修篡,奉诏编纂《皇舆表》(《大清皇舆图》)、《渊鉴内涵》(一万卷的古今图书大全)主篡《康熙字典》等典籍。周渔璜博采众长,独树一帜,诗以新、奇见长,开一代风。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享年49岁半

“诗,志也。从言,寺声。书之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诗者,其释义为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及写文字的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句或者说是诗的语言。诗,从无到有,从兴到盛,从不因朝代的更跌或时间的流走而湮没,从不因人物的变换和地域的限制而消逝。诗,无处不在,时时衍生,应是事物的本质或生活的常态。

把一盏香茗,饮一杯淡酒。轻轻咀嚼尘封的往事,脚踏历史的足迹,找一份闲适静安,求一份悠然自得,何其美哉!然,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都有其自然规律,冥冥之中也有其定数。

那现在让我们掀开迷雾,荡散浮尘,细数历史抖落的流年,探寻故人散落的记忆。追念古人,警醒自身,以史为鉴,有根可寻,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诉说一个鲜活的故事,盈染一方沉寂的人文。



今天,我们就来细细说一下周渔璜,因为他在贵州的诗坛文坛和大清的朝野上下,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分量之人。

溯其渔璜,终此一生。“诗者,也为官人也!官者,也是诗人也。亦诗亦官,亦官亦诗,便是其生活之本色和常态,也是其诗宦人生的真实写照。”周渔璜做官若做诗,他把诗境当官场,把官场当创作,举手投足之间,既当好了官,也作好了诗,这塑造了他别具一格的人生。也是他起渭渔璜公,把做官和做诗融为一体,捏为一物,合为一事,归为一人。把诗和官两个本不同属性的事物打碎了,再调和,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事物。不仅颠覆了世人对官人和诗人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不良看法。唯其二条线,很难再找得出更有价值的概括和总结。

且说周渔璜从小就跟高先生在小龙山上读私塾,一开始,高先生便从《百家姓》《三字经》《诗经》和《论语》等教起。相传有一天,高老先生因拉肚子肚皮疼痛,就叫周渔璜先带领学童们读《百家姓》,之后就入厕去了。学童们就跟着周渔璜大声地诵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时,一个取名为“云天”的“牛娃”站了起来,揉着眼睛,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道:“赵钱孙李,天天就是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是张王李杜、王二麻子啊!”周渔璜不屑地大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那就是姓赵的男人和姓钱的女人上了床,生出了姓李的娃儿,这不就是赵钱(生)李了吗?”名叫周震的学童又站了起来,说:“不对,不对,如果说赵家的皇帝娶了钱家的媳妇,生出姓李的儿子,儿子再做了皇帝……那就更不对了。我爷爷说,唐朝皇帝姓李,先有唐,才有宋,哪有儿子生出老子的道理,不对、不对……情绪有几分激动。

周渔璜说:“我说的是灶(赵)前(钱)生(孙)你(李)。“鸡蛋”周震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时,“猪儿”周亥就站起来插嘴:“那周吴郑王呢?”周渔璜说:“这就更简单了,我们姓周的和姓吴的,正(郑)应该封王啊!管我们贵州、云南的平西王,不就是姓吴吗?”之后学童们又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

这时高老先生从茅厕里走了出来,听到教室里闹哄哄的,议论声不断,就不忙进屋,站在窗外偷听,对周渔璜所作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解释,真是让他想笑又不敢笑。听罢之余,高先生就走进室,用力敲了几下戒尺,然后就讲起了读书人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使大家明白怎样才能成为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就要心胸开阔,行事坦荡。



在不久后的有一天,学童们的师娘从贵阳来看高先生,高先生又让周渔璜带着大家诵读。当看见高先生已走远时,周渔璜就大声诵读起来:“赵钱孙李,先生偷米;周吴郑王,先生怕师娘……”引得学童们哄堂大笑。周渔璜还很得意的给大家解释:“这李字和米字押韵,王字和娘字也押韵,这样既好记又好背,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这就是学问,懂吗?”搞得学童们一时哑口无言。周渔璜又忘形地妖声妖气唱读起来,“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骑母猪;先生教我读《大学》,我教先生爬大桌……”大家又一阵开怀大笑起来,有的学童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有的甚至还笑岔了气。

忽然,高老先生一下子走进课堂,学童们顿时鸦雀无声。这回周渔璜的手心被高先生狠狠地抽打了两戒尺,又被罚背书,叫他从头到尾背诵《百家姓》。就是因为周渔璜背不下来,才被取消了领读资格(领读就相当于今天的班长)。

被取消领读资格的周渔璜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远比屁股上和手心里挨戒尺抽打疼痛得多。从此,周渔璜就无心学习,顽皮的个性和逆反的心理不断滋长,整天想的是一些稀奇古怪和不着边际的事情。到乒乓塘游泳洗澡,到松坡捡拾磨菇,到龙潭捉鱼钓鱼,爬树上掏鸟窝等。几个月之后,周渔璜此时在高老先生的心目中,早已被认定为一个不堪教化之人!只是碍周国柱的面子,才任由这个愚童顽童在私塾里每天读“望天书”,打发时间罢了。

其实,周渔璜这种灵动的思维和跳跃的经络,正是一个诗人所需要和必须具备的,这也是他之后成为一个著名诗人,一名优秀学者最为坚实的原始基础。

300年来,在贵州民间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一个“戒醒朦童”的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大致相同,讲的就是周渔璜被戒尺敲打,昏死七天七夜之后死而复生,成为神童,“目读十行,过目不忘。”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有一天课堂停课,学童们就赶着自家的牛、马到野外的大草坪上去放养。“猪儿”骑来一头牛,“狗崽”骑来一匹马,而周渔璜就骑着一头大猪来。大家瞧见就开始洗涮(取笑)周渔璜。周渔璜心知肚明,却不紧不慢地对“猪儿”说:“我们谁家吃饭,不都是老牛耕地犁田,出的大力?它就像是你的爸爸,每天要下地干活,辛辛苦苦为你挣吃挣喝,现在得休息一会儿你都还要骑着它,这天理良心能说得过去吗?”周亥听了这话,只好先从牛背上跳下来,但心里却不服气,就问:“你吃猪肉,还要骑它,天理良心何在?”周渔璜就说:“猪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干,一天就知道吃,你知道要喂多少粮食,出多大力气,才能把这头蠢猪养大吗?养肥了,不吃它的肉,难道还要请到你家的神龛板板上去供起啊!现在我骑它,就是想让它出来见见世面,看看牛和马是怎样干活的,今后要学聪明一点点。”“狗崽” 道:“我骑的是快马,你那头蠢猪能跑吗?”周渔璜又说:“天下最好的骏马莫过于千里马,而我骑的是万里猪,你说这猪能跑不能跑?”听到周渔璜这么一说,大家全笑了起来。周渔璜说:“有什么好笑的”?这时,“鸡蛋”就悄声对“狗崽”说:“高先生不是给‘猪儿’取名周亥吗?还字‘万里’呢!”笑声刚落,周亥一下子就从笑语中醒悟过来,面色难看,知道自己被戏弄和愚弄了。真正的“蠢猪”、“笨猪”不是周渔璜,而恰恰是自己!

正是因为“猪儿”自从有了周亥这个大名,知道了骂人蠢笨为“猪”,从此便对“猪”字有所忌讳。自这以后,周渔璜就让学童们喊“周亥”叫“彘”,本来周亥的小名就叫“猪儿”,“彘”就是猪的意思。

第二天学童们到了私塾,高先生就叫周渔璜背诵“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而周渔璜连续背诵了几次,都是:“子曰,彘称其力,无德也’。”

高老先生手中拿着戒尺,不停地敲打着讲桌,摇着头反反复复念道:“顽童,顽童,顽童!朽木不可雕矣,朽木不可雕矣!”“猪儿”周亥这时已经忍无可忍地站了起来,拿着书就猛拍周渔璜的后脑壳。周渔璜一转身就用手里的砚台向“猪儿”砸了过去,“猪儿”侧身躲过了飞来的砚台,但却躲不过飘洒的墨水,他的衣服上、书桌上,都溅满了墨汁。尤其是脸上,“猪儿”用手一抹,便活脱脱的成了个戏台上的黑脸包公。

学童们忍不住哄堂大笑,高先生走过来用戒尺敲打着二人的课桌。“猪儿”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起了“万里猪”的故事,“控诉”周渔璜以“彘”侮辱他,欺负他。看见高先生越来越生气,“猪儿”便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又说起了周渔璜在领读时,带着大家读“赵钱孙李,先生偷米;……先生怕师娘。”还有“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爬母猪”……更有甚者,在茅房里屙屎也作诗:“脚踏四方,手拿文章。眼睛一瞽,幽门舒张……”还把揩大便的手纸比为圣贤文章!



高先生越听越气,终于忍无可忍一戒尺打在周渔璜的脑门上。高先生哪知道这一尺打下去,周渔璜就昏死了七天七夜,学童们都真以为高先生打死人了,各自回家避祸。……待几日后,高先生和周国柱再次看见周渔璜时,周渔璜正在纸上默写高先生教过的内容,“骥不称其力……云头滟滟开金饼……”周渔璜的“官阁体”楷书字,有形、有骨、有血、有肉,完全不是他平日里的纸上涂鸦!高周二人惊讶得张不开嘴,说不出话来。高先生在震惊之余,突然道:“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周渔璜立即接下句:“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高先生再提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周渔璜迅速接下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高先生又对教授过的《四书》《五经》等一连提了二三十句,但每提上句,周渔璜便顺口回答出下句。

据龙汝钧《周评传》载:……已苏,叩之,谓都如梦寐。语以曩日鲁状,辄自叹非人。从此天资开张,不可控勒,读十行下,过目成诵,遐迩皆惊其早慧。”其《评传》也认为却有实据。虽然各种版本的传说很多,但传说终归传说,肯定高先生的戒尺没有特异功能,是不会有把愚钝打成聪明的,否则诸事就太简单了,但也就乱套了。周渔璜的学问,其实是来自于他的聪明与勤奋,融汇与变通,灵动与深思的结果。高先生的戒尺,只是打醒或打掉了周渔璜童年在特定环境下因顽皮和逆反心理所形成的犟气,或者说是一些毛病罢了!还原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周渔璜。

十年寒窗苦读,一举天下扬名。在之后的十来年里,周渔璜非常用功,把主要心思、精力用来学习、研究和做学问。其中,对对子最为出名,人人都知道周解元的对子对得太好,并得了个“贵州对子王”的称号;其次是编纂黔史,应黔中名儒吴中蕃之邀,他积极参与编修《贵州通志》;再次是进京赶考,一考成为进士,任职翰林,从此在京为官,仕途顺畅。

都说“贵州对子王”的对子很是精典,很有味道,那我们就以几联为例,先来领略一下他的机敏、睿智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周渔璜出句:“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杏丫对句:“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大汉子出句:“树大山高,问樵夫从何下手。”周渔璜对句:“江长海阔,叫浪子及早回头。”杏丫留句:“一点二点三点水冷酒,酒冷心暖。”周渔璜对句:“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花香情切。”老和尚出句:“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周渔璜对句:“观人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也有高有低。”康熙出句:“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为摘星手。”周渔璜应句:“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臣应探花郎。”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贵州通志》一书,史料丰富,篇幅浩大,总共三十七卷,耗时十个月,同时也耗费编者们不少心血。据说当时任贵州布政使的董安国看见此书时,他激动地称赞吴中蕃和周渔璜对地方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周渔璜在进京赶考期间,还遇上了一则很有趣的“背书赢店”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言。在次日清晨,北京的金锁桥上贴出了会试的皇榜,榜上一共有一百六十八人,周渔璜排“贡士”第十六名。看了皇榜后,被选拔为“贡士”的举子们都满心喜悦,而只有周渔璜闷闷不乐。倪家小姐说:“几千举子到京城里来,会试仅选一百六十八人,你能排‘贡士’第十六名,已经很给贵州读书人‘长脸’了。”当时周渔璜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现在读者诸君听了这话,可能也会五味杂存。



三月辛丑之后,康熙帝回到京城。过了两天,康熙在金殿上召见了顾图河、周渔璜等两试金榜题名的一百六十八人,并按排名分别赐予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又直到闰五月的庚午日,康熙帝才在丰泽园对其一百六十八名进士中的前二十名成绩优异者,进行翰林出身考试。这一次“朝考”,周渔璜被康熙帝钦点为翰林,周渔璜这回才是真正的一举成名,一冲飞天,扬名立万。

且说殿试后的周渔璜仍排名三甲第三名。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二甲有十名,三甲的第三名,其实也就是第十六名,名次仍无变动。

进士经殿试取得出身后,还有一次殿廷“朝考”,也可以说是“皇考”。之后按朝考成绩并结合殿试及复试名次由皇帝分别决定授予何种官职。最优者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其次分为部以京官、省以知县、教官等任用。

而这进士全国三年才有一次,还只有一百多个,如果把当时的进士看成是今天的博士,那翰林庶吉士就是博士后了,或许更高得多。翰林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翰林院秘书著作,编修国史,写记载皇帝的起居注,向皇帝进讲经书,以及代替皇帝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文书、文章。

翰林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经常与皇帝接近,是皇帝身边的人,飞黄腾达的机会较多。而且朝中的主考、学政、御史……多从翰林中挑选。所以做官从翰林中“开坊”,是当时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只是翰林人的年俸不多,又没有额外的收入,“穷翰林”就是这样被叫出名的。

步入仕途后,渔璜公在诗的创作上就有了一定的建树,造诣也越来越深,水平也越来越高。而且以新、奇著称,开了一代诗风,净了一时诗气。其实这得益于他在入仕之前,对对子的学习,对古诗词的钻研,对事物的洞察与总结。据不完全统计,周渔璜一生中写了500多首诗,而《埜诗集》共收录了352首,记载着作者任职翰林期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诗人思想成熟、造诣升华阶段的精品之作。

《丁丑年十一月出都作》,我们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周渔璜入仕任职翰林庶吉士之后,应该是第一次离开京师而作的诗,这或许是他诗意人生的起点。

丁丑年十一月出都作

五年云树笑归迟,旧路天涯客子知。

涿鹿风烟如往岁,芦沟雪月待新词。

贫教仆从无颜色,冷畏同人饯别离。

检点行囊夸富有,虞山画轴麓堂诗。

周渔璜的这首诗其实是一首七律,且不说格律、对仗和韵脚的工整规范,就从字词组合和意境表达上,都可圈可点,咀嚼有味。他在诗里还用了很多典故,但读起来也比较顺畅,不显其生硬和苦涩,也不影响其内涵的理解和造成诗味的流失。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五年来的心情和境况,不管作者怎么样裹,怎么样藏,我们都能觉察到作者的离愁和归怨。人生的离散本就是无期或无奈的,唯其诸多做不到的事或完成不了的心愿,也只有化着其诗,用这首诗来作一表诉了。

再看《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诗,这首诗一共有47句,332个字。周渔璜也因此诗深刻而名震京师。

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

鸿沟不割新亭毁,南兵百万

……

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魂多除不竟。

……

    尤其是这:“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魂多除不竟。”最为精典,也最为尖刻。被当世推崇为翰苑诗人,文苑之首。因为此诗冗长,我在这里就不为各位读者森列了。

而《泛舟西湖夜半始归》是他的一则七绝组诗,一共有七首,可能有些诗大家还是第一次见到。

泛舟西湖夜半始归

钱塘门外烟如织,放鹤亭边水似油。

棹泼绿醅衣染翠,小舟一叶漾中流。

城中拄颊见青山,寄兴飞鸿落照间。

烟霭人行不进,楝花风里棹舟还。

四山楼阁翠微中,荷月菰烟杨柳风。

城畔数声渔唱晚,菱歌又起六桥东。

烟水弥漫晚棹迷,峰峦出没翠鬟低。

数声短笛临风急,千楼残霞落向西。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

这里,我们先看这五首绝句,有两首是平起入韵,有两首是平起不入韵,有一首是仄起入韵。我们先不管是什么起入韵或不入韵,作者起笔都很老道,直击要害,那就是写实,从实事或实景入笔。注重了实际的描述和形容,使人有直视或亲临的感觉。而且在事物的描摩过程中,还注重用典,比拟得也很到位,用词造句也很畅达隽永,不入俗套,不落巢臼,彰显了作者的博学和创作功力。“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广为诗家所艳称,颇有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味道,异曲同工,可谓说是妙绝妙哉,世人所广传。

我们又来看他在任顺天学政时(康熙五十年,1711),北上去顺义时所作的三首诗。

顺义道中杂诗三首

麻绿处浑无地,蜀秫林中不辨天。

稍喜堠旁双驿树,午时相送一声蝉。

千仞连冈百仞关,烟岚络绎有无间。

征车敢怨炎天路,不得游山且看山。

朱户尽收金地税,居民还纳石田粮。

秋成知是谁家业,羡杀横从万亩黄。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品味到什么了呢?尤其是“征车敢怨炎天路”、“ 朱户尽收金地税”、“居民还纳石田粮”、“ 羡杀横从万亩黄” 这几句,折射出作者对时政的无奈和制度的不满。

然,周渔璜又在观看明崇祯皇帝思陵之后写的三首七绝,对崇祯的归宿和一生进行了稀许小结,其实崇祯帝的归宿终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归宿,而且这几首诗是词词句句都总结得在情在理,恰到好处,请看下面。

明崇祯帝思陵三首

金床玉阙满烟尘,一统河山七尺身。

至竟却无埋骨地,墓田终借旧宫人。

草花春尽不成开,松柏年年色是灰。

日落深山闻鬼哭,居庸风雨自西来。

长江天堑古今同,豚犬何因得奏功。

泉下若教评往事,项王终合过江东。

这下我们又来看看这首《茱萸湾谒行宫》,这是作者描写康熙帝在扬州茱萸湾行宫的景象。康熙帝曾因视察河工(黄河及运河工程),数下江南,驻跸于此。

茱萸湾谒行宫

五云高艳日葱昽,此地天宫接梵宫。

一水自涵银汉碧,千花齐发上林红。

蜀冈雨过虹依栋,北固云开翠绕空。

直上浮屠最高顶,更欣解愠沐馀风。

这首写景的诗,被作者写活了,写绝了,在作者的神思妙笔下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多姿多彩,把“宫”应有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给外人。而他的这首诗,可以算得上是首纯写景的诗,少了些许的政治色彩和忧国忧民的情绪。



我们又看这首怀旧诗《嘉禾夜行看月,怀京华故人》,颇有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味道,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以景托情,以物言志的忧忧之心。

嘉禾夜行看月,怀京华故人

天边明月透微云,水面凉风起纹。

夜静大鱼皆出戏,林疏远树略能分。

低昂萤火穿芦见,断续钟声隔岸闻。

与我周旋惟有我,可怜清景倍思君。

下面这二首是周渔璜八年之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时任詹事府詹士,又奉命祭禹陵而作。

余别会稽山十六年,中间典试至杭,未及

渡江而返。又八年奉命祭禹陵,

复得登陟,恭纪二首

佳处当年略早看,八年尘土未开颜。

又操天上皇华节,来上江东钿山。

在意峰峦波底出,无心云物树头还。

稻田欲遣门生置,卜筑他年竟此间。

八千年始庆初春,寿酒分将礼百神。

第一帝王功德远,无双山水画图真。

不妨猿鹤嘲逋客,且喜烟霞识使臣。

闻道金堂有王谢,欲乘公暇访幽人。

此二首诗讲述了作者时隔八年再祭大禹时的心情及情景,又对禹帝的丰功伟绩等进行概述。

   

半人之半可论形,丝气游空出窈冥。

知觉常存此心在,呻吟无力与人听。

老牛卧草长垂泪,瘦鹤藏头见翎。

晓梦忽归沅澧上,千山云木旧青青。

而这首《病景》诗,是周渔璜人生中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诗作,而此时他才49岁多一点点,年近半百。这首诗折射出周渔璜在任上操劳过度,身染重病,气若游丝,垂泪无力时的无奈场景。其实作者他自己知道,生命将尽,无力回天。但是作者还是无法忘记生养自己的家乡贵州,身在异乡,心归故里。在作者的心里,故土是林木苍翠,万物青葱,一片娇肖莹碧的景象。这其实也是作者至始至终就有的,博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愿天下太平,人民幸福。

“名传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莱尺五天。”一联,就是一代诗人、天下奇才周渔璜的力作。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周起渭和史申义。”而史申义却盛赞周渔璜:“谁与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金台。”这被视为评定。可见当时周渔璜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晚清贵州大儒郑珍就是著名的学者兼诗人,有“西南巨儒”之誉。他在瞻拜周渔璜的遗像后作赞曰:“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大汉,惟渔璜公。桐埜一篇,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表达了其对周渔璜的崇敬缅怀之情。另据说“(野)”字为周渔璜所创,原先本无“”,后来周渔璜在山的周围发现,林字下面一个土字,林下本为土,土上应生林,是谓为“”。从此,此字沿用至今。

读者诸君,我们的起渭渔璜公一生留下了几佰首诗作,在这里我们也不能一一进行解读,其实不管怎么说,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作者那颗灵动、活跃、质朴、静美、博大的诗心。在作者的眼里,一花一草是诗,一山一水也是诗;小猫小狗是诗,朝霞暮雾也是诗;风霜雪雨是诗,喜怒哀乐也是诗,一切的一切都是诗,都与诗有关,都与诗相连。尤其是如今我们的很多人,没有诗的境界,没有诗的素质,更没有一双能发现诗的眼睛。恰恰是这颗诗心,谱写了他“黔中诗帅”华丽的人生篇章;恰恰是这颗诗心,铸就了他“大清奇才”不朽的崇高地位。



片刻之余,现在我们又来说说周渔璜的宦海人生,看看周渔璜的官做得如何,又有哪些功绩。

据史料记载,周渔璜一生官拜詹事府士,地位颇高,仅次于九卿,俗有“小九卿”之谓。詹事府为辅导东宫皇太子之机构,长官封为士。实际上周渔璜就是雍正皇帝的老师,也是轮掌康熙帝军机政要地南书房的重臣,还是为康熙皇帝讲经、记录起居言行的贴身近臣。康熙四十四年,周渔璜选任浙江主考,赴杭州主持乙酉乡试。在周渔璜升任士后的同年五月,他奉命赴会稽代表康熙皇帝祭禹陵,至金陵祭明孝陵,并赴安庆等地检阅江浙两省驻军。

现在我们仔细算来,周渔璜的官位虽然不太高,正三品,但对于四十九岁的他来说,地位已经很高的了。更为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又安排了两次代天祭陵,检阅两省驻军,这是何等的荣耀,何其的显贵。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周渔璜能力和学识非常认可,出奇信任,十万个放心。也应该可以说,这是当年康熙皇帝有意而为之,主要是让周渔璜得以磨砺,日后可堪当大任。可惜天不假年,天妒英才,正如日中天的周渔璜逝于任上,享年不过半百。

周渔璜逝世后,康熙皇帝闻迅大悲,命其父偕其弟周起濂入京运柩,并亲临颁赐给周起渭宫及其尊亲、妻室、兄弟诰封八幅,五色彩帛还用满汉文学书写,加盖御玺,国史馆立传,作为乡贤崇祀。从这件事上,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对周渔璜一生的宠爱有加和功劳的认同,但更多的是对其英年的早逝,悲痛伤心而无奈之惋惜。

溯其渔璜,学术,报恩故土。在家乡参加《贵州通志》修篡,为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奉诏编纂《皇舆表》(《大清皇舆图》)、《渊鉴内涵》(一万卷的古今图书大全)与主编《康熙字典》等典籍《康熙字典》编纂名列27名修官第三名,相当于主纂。《康熙字典》以明《字汇》、《正字通》为基础,自经史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文人学士著述,旁罗博证,增补古字典所未及者万余字。全书分为42卷12集,共收有47035个字,规模空前,内容博大,于我国文字学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周渔璜在病危时留有三封遗书(见杨恩元《桐埜诗集跋》),其中的一封就是告之其三位弟弟,用其一生的积蓄,修建寺院,建造高车桥,建三百石义仓,解决了家乡人民来往贵阳和平民饥寒贫困的问题,并将他在京城的住宅捐出作为“贵州会馆”。

逝者已矣,绿水悠悠。漫步小龙山,轻抚宫桥,仰望摆桥山(周渔璜及其夫人、丫环之葬地)。在岁月的烟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生者若花,死者如尘。周渔璜的故居也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周渔璜的坟墓也是杂草丛生,字迹斑驳。虽然书已积上尘埃,石也布满青苔。但周渔璜留给世人的,也是他一生最难得可贵的,恰恰是他那颗一尘不染的诗心,一身浩然的正气。



【作者简介】罗仕明,男,中共党员,本科,醉舞轻尘,贵州黔西人(家住贵阳),1990年入伍,曾就读于空军工程大学,从军20余年,在藏工作17年,军队自主择业干部,曾在《贵州日报》《西藏日报》《空军报》《拉萨晚报》《日喀则日报》《明月的天空》《当代作家诗人风彩录》《201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诗歌地理拉萨九人诗选》《中国家园文学》《甘洛风》《芳华沉香》《生命是一条圣洁的河流》《品读织金》《中华辞赋》《贵州诗联》《贵阳诗词》《花溪艺苑》等报刊杂书藉上发表过诗、词、元曲、散文、论文、杂文、小说等若干文章,2013年个人出版诗词集《天涯明月心》,国家图书馆收藏。现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世界华语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协“子曰”诗社社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会理事,贵州学派学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西南文学网副主编。QQ:2653915429,451390082。


(编辑:吴洛 审核:吉庆菊)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