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潘卫平||把岁月守望成一道风景

 二维码 10
发表时间:2024-03-25 11:13作者:潘卫平来源:西南文学网网址:https://www.xnwenxue.com/


不经意间,日历就撕出了一个桃红柳绿、莺飞燕舞的季节,草儿绿了,山泉融了,油菜花绽放出嫩黄的笑靥。

蛰伏了一冬的浪漫和妩媚经由如期而至的惊蛰雷声的催化,伴随着万物的骚动,挂上新翠的枝头,升腾在风和日丽的空中。春阳,不徐不疾,温婉而灿烂,极力迎合着花草的心思,大片大片地逼出绿芽,一簇接一簇地催开花蕾。而种子们早已厌倦了狭小的地下空间,争先恐后地挣脱蛰伏已久的束缚,冲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有许多绿色的心思,在灿烂阳光和阴冷雨澍的交织中疯长。

因此,三月是一个属于躁动和张显激情与明媚的季节。

但与安顺天龙屯堡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份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恬静和安详。

和天龙屯堡近距离接触是从小导游开始的,她告诉我们,屯堡女人们的正统装束是戴银耳环,梳三绺头,也就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身着的蓝色长衣,衣襟与大袖口处饰有花边。年轻未婚女子包白帕,腰带系左侧,称作“小嬢嬢”;已婚妇女包青帕,腰带系在背后,黑色的,有很多穗穗的那种,就像拖了一条马尾巴,称作“大嬢嬢”。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月牙形,鞋尖翘起并饰有花鸟图案。这是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

我们就这样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了有着奇特文化习俗的天龙屯堡古镇,踏着六百年前铺就的石条子路,看着依然矗立的碉堡和家家户户还留着瞭望窗的住宅。走进寨子。

“小嬢嬢”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多数民族,是真正的汉族。确实,在别处,汉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早已在历史风雨的持续飘刷中,不断演化蜕变,经与其它民族甚至西方文化交融而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六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也许我们在这里才能看到真正汉文化的遗风吧。

但最震撼我灵魂的,还是屯堡人对自己信念的坚守,在这个石头围成的世界里,屯堡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直坚守着这个已经做了整整六百年的梦。

在屯堡的巷道里穿行,灵魂无时不被这个古老的小镇所震撼,无时不被这个石头构成的寨子所迷恋,屯堡用高亢悲凉的地戏、六百年不变的 “凤阳汉装”、错落有致的院落、饱经战争洗礼的石墙、如江南秦淮河般穿镇而过的溪流上的小桥诠释着这份厚重的坚守。

坚守来自丰厚的文化底蕴,屯堡人的历史渊源和心理特质,根深蒂固地接纳了儒家的伦理观,把“忠孝仁义”、“君臣父子”等儒家思想作为做人的准则和教化的理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坚信自己祖先的灵魂是永恒不灭的,是游离于身体之外的上天使者。不仅能够干预人世间的事情,给子孙后代带来吉凶祸福,而且列祖列宗饱经风霜,于战火中建功,于蛮荒中创业,值得后辈儿孙效仿尊崇。正是这种对祖先崇拜的强烈信仰,成了支撑他们顽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之一。六百余年,从大明朝到清朝,再到民国,历代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明代时,天龙四大姓都是世袭军队官职,统管咽喉重地;清朝时,天龙郑姓出了一门三举人、一进士、一大儒,其他三姓亦多俊杰;民国时天龙陈姓更是出了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等。后来又孕育出了多位黄埔、北大等名校精英。

坚守来自屯田西南的自信,一三五六年,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明初定都于此,永乐十九年改称南京。作为中央派遣到边远地方的证讨部队,屯堡人先祖开发西南的辉煌历史和当年带去的先进文明,使屯堡人自始至终有一种优越感,支撑着他们骄傲地坚守着先辈的文化习俗。当问道他们祖先的家乡究竟在哪里,他们多数会自豪地说,南京应天府。因此,到现在,天龙屯堡还是原来的样子,房子依然还是六百年前用石头砌成的老房子、巷道依然还是六百年前用石头铺就的老巷道、石桥依然还是六百年前用石头修成的老石桥,寨子中碉楼还在、瞭望哨还在、蜿蜒而去的那条如江南秦淮河的溪流也还在。
     不在的,只是战争的风云和当年屯田戍边的军汉。
     然而,即使那些屯田戍边的军汉不在了,那些军汉的后代也还在,依然承袭着祖先的荣耀和梦想、承袭着祖先的衣帽和风尚、承袭着明时江南的吴侬软语。

坚守来自处事不惊的淡定,见证过剿灭梁王、屯田西南的刀光剑影,经历了抗日战争硝烟的洗礼,屯堡在大山的皱褶中闪射夺目的辉光,既是那么古老,又是那样年轻,既曾拖着蹄姗的脚步从远古走来,又正迈开坚实的步履向未来走去……岁月将它熔铸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典籍,每一页都留下一个难忘的故事。但和天龙屯堡这古老军屯的荣耀与梦想相伴的,却是屯堡人的那份从容与淡定。相传,当初屯田的军汉和军嫂们来西南后,周边的汉人都接受了缠小脚的礼教,但军嫂们自称追随朱元璋的夫人“大脚马皇后”,不缠小脚,而且习惯打绑腿,因而被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后期迁到贵州的汉人讥笑为“大脚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有造反派来强迫屯堡女性卸去穿了六百年的“奇装异服”,可他们一走,女人们又恢复了“凤阳汉装”, 在一个茶驿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在烧茶,这里的茶是她们自己用草药在一个巨大的瓦罐中熬制的,味道怪怪的,据说可以去火,走得又累又渴,茶居然是免费的。给这个妇女照张像,同时照下那双尖头的绣花鞋。她居然没有提出任何收费之类的要求,还有我们娴静的小导游,你可以随意给她拍照,随意和她合影……这在其它旅游景点是很少有的。正是这份淡定,赋予了天龙屯堡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在一次次光阴恍惚,岁月倒流中获得新生!

无论世态炎凉,斗转星移,他们都守望着心灵的那片沃土,把岁月守望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于是,在这个属于躁动和张显激情与明媚的季节,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份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恬静和安详。

屯堡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地开着。新的一年的春天同样在天龙屯堡预示美好的未来。我们只能留下我们深深的祝福,为我们无法做到的那份执着,守望的岁月,凝固的记忆。


作者简介:潘卫平,贵州省六盘水市首钢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离退休服务中心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