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龚德林||古村落断桥

 二维码 7
发表时间:2024-04-11 10:43作者:龚德林来源:《大美凉都》

从六枝特区龙河镇往东走,在龙河的分枝水系沙家大河中断,有一个古村落断桥,这里有流传300年的断桥乡土文化故事,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承载着十几代人的记忆,是断桥李氏外迁族人的根脉,是他乡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土,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断桥古村落包含古城堡、古石拱桥、牛王庙、土目屯等。明末清初是西堡长官司长官沙土司家的属地,这一古村落是清初改土归流政策深入基层催生出的汉化文明遗存,是汉文化在土司领地和土流边地兴起和传播的缩影。

据传,清初,断桥李氏的开基始祖李日蕃看中这里的风水,在改土归流政策的鼓励下迁来此地。李氏士儒公曾经在郎岱县衙、安顺府供职,由于公务繁忙,长期不能回家,其侧室谌氏祖母认为他是留恋县城,乐不思蜀,于是决定修建一座与县城木城一样的古堡,让士儒公生发常回家的想法。家道殷实、性子刚烈、外家强大的谌氏祖母说了就做,雷厉风行,当即组织家人修筑了一座东西长约百余米,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的断桥城堡,该城堡在郎岱县城的东面,按“五行”属“土”,所以又称之为“木城”,也叫“断桥木城”。

在县城中学教书30余年、已经退休的李升权老师随同一道为我们介绍,我们在老教师的如数家珍里,聆听着断桥的历史。

古城堡以李士儒公、李士良公的房屋为中心,修建有城墙,城墙高约两米,整体形状似园形,共有东门、中门、西门三道石门,三石门之间有一条宽约三米的石板路,城堡内修有向外排水的暗沟以及类似护城河的水槽,水槽长三十米,宽三米。城堡内有小水井、种菜的园子小园头和大园头,只要备足柴米油盐,若遇紧急情况,即使紧闭城门坚守数月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李氏来往宗亲以及家人的出行逐渐增多,无论是去岩脚、郎岱,还是去安顺、平坝,都要坐船渡过寨前的沙家大河到达南岸,出行极为不便。经过勘查,李氏族人认为周家渡上游,河的北岸河段水流平缓,比较适合修建渡口,而且北岸边的上百亩水田又是自已家的,极为方便。选址确定后,就请工匠搭房舍,造船只,确定摆渡族人,过河的乘客一律不收船钱,取名阴骘渡。

阴骘渡离古城堡约一公里,从寨子到渡口要经过寨子前面大田坝中央的小河,平时尚能轻易趟过,当夏季雨多,小河水经常瀑涨,趟过小河十分困难,有时根本过不了,为了四季出行不受小河水的影响,李氏族人又出资在小河上面修筑一座石拱桥,石桥修好后不久,就遇上一天一夜的暴雨,暴涨的洪水一夜间将石拱桥冲垮,事后人们就把这座冲断的石桥叫断桥,后来断桥就慢慢成为了寨子的名称,这就是今天断桥寨名的由来。

后李氏族人又重新选址,在冲断的石桥上游约百米处第二次修桥,虽然经过这里到阴骘渡要多走两三百米路程,但这里河面较窄,两岸是山,较为坚固,是较为理想的修桥地方,第二次修造的石拱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二三十吨重的货车还在上面行驶,两百年的老石拱桥仍安然无恙。

时过境迁,如今的断桥古城堡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西门、中门、东门只剩下半截墙壁,士儒公居所也只剩下名为“双牛圈”的石围印记,只能在李氏宗族的传说中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从渡口到沙土目屯下面那些断断续续的古驿道遗址、放在农家的一口生铁铸造的大钟、散落在草丛中的城墙条石,有力地印证着古村落的过去和厚重的汉文化历史。

我们沿环山而上,踩着当年先人踏过的石板路,去看位于山顶上的沙土目屯。

这里当年是一个圆形的碉楼,四面有四个了望口,碉楼上有极为隐蔽的射击口,碉楼周围有四五间瓦房,四周用条石围成一个城池,易守难攻……。我们从老教师的口中描述想像着山顶城池的原貌。

从沙土目屯上往下看,断桥古城堡旁边沿小河修建的上、中、下水碾房依然存在,在小河水的流淌中听闻当年古城堡的车水马龙,繁华当世。

听闻断桥古城堡要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复原,当年的农耕文化、汉文化、古城堡传说将得到挖掘传承,沙家大河河畔又将闻悉孩童“三字经”,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龚德林,贵州六枝人,现为钟山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会员等。文字散见于《解放军报》《战旗报》《贵州日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等报纸杂志,曾被评为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等。

(编辑审核:赵开云)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