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xiao.png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qrcode_for_gh_6cacc3437a78_258.jpg

扫描进入微刊

两行正业曰耕曰读

 二维码 2938
发表时间:2018-12-16 11:27作者:云朵  编辑:陈友云


在老家木房子的神龛上,有一副对联,每次拜祭祖先时,不仅让人由内而外产生敬畏,更深深地触及灵魂。“拜先祖一柱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行正业曰耕曰读”。这是老爷子的手笔,也是我们大家庭的家教家训家风。

老爷子今年79周岁了,老婆婆2015年去世。老两口共生育养育8个子女,并各有一个较幸福的小家。大家庭目前共有成员57人,其中党员8人,大专3人、本科3人、研究生2人、企业中层管理4人、医生1人,除老人颐养天年、孩童自然成长与学习并举外,青壮中年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进厂、有的自行创业。大家各司其职,各谋前程,在各自的天地间辛勤耕耘、奋发图强。以头顶三尺有神灵的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对待工作、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每个人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平等待人,不逞强不称霸,有情有义,和睦乡邻。

近60人的大家庭,除了供老人吃穿用度外,大家依然以老爷子为中心,有事没事总喜欢与其谈谈,并遵循其意见建议。常常听老人谈古说今、陪老人打牌下棋等等。其实并不是有30余年村干部经验的老人能给现代的年轻人对症下药、开处方,只是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尊敬、孝顺老人。

生活是幸运的、幸福的,也是艰辛的、艰难的。曾经的艰辛岁月许多就是那代人的缩影。老爷子3岁丧父,5岁娘下堂,临脚饭吃了2 、3年,到了启蒙年纪才由族里长辈研究决定过继给其叔父,从此便担负着“一子顶两行”的孝道。老爷子自小聪明伶俐,加之当地邵邑醇良、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历来是个人文蔚起的地方,那里曾出了望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学者魏源。而苦难中的老爷子也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尽管刻苦、尽管用心、尽管书、写、算均在小镇首屈一指,然而命运再次与其开了玩笑。多次被荐举外出的他,次次被“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的继娘一次次哭着拽回。自此在家族的安排中,17岁的他便结婚成家,肩负家庭重担,随着8个子女的相继出生,家庭重担一年重似一年。尽管艰难,但老爷子从未利用手中之权谋求一升一碗之私利。70年代中期,正是子女们吃长饭的集中时期,老婆婆看着成天连红薯、洋芋都吃不饱的孩子们,曾苦口婆心让当大队会计的老爷子想想办法。老爷子长吁短叹后,摇摇头说:村里很多家更老火,连红薯洋芋都快断顿了,更可怜。我有今天,族里长辈费了心,还好意思昧良心。所以老爷子没有想到办法不提,还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记着每户的具体情况,确确实实,公平公正地为村民办事。

“想不到办法”的老爷子却又想到了办法,常常是散工后带大点的孩子到山上做伴,开荒耕作,还好,老天不负苦心人,地理的萝卜、芥菜同孩子们的胃口一样疯长。同时在奶奶和老婆婆细水长流的调理中,家人苦并快乐地等到了有饱饭吃的年代。并通过卖猪卖牛供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同时老爷子自己也没忘了“耕、读”,只要得闲就练毛笔、学对联,早些年每年为乡村们义务写春联,红白喜联;并自学木工、篾工,家里的竹椅、背篓、箩筐、簸箕、笼子等都出自其手,极大地方便了家用;在生活极度困难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寒冬腊月带领孩子们到30余里的小山江扛木材,一块一块、一根一根、燕子衔泥般修建了四间两层的新木屋,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自此,日子在“耕、读”的实践中日渐红火。

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为一日三餐而愁,不再为住房、教育、医疗而愁,但家人相聚时,老爷子总会再三叮咛,叫子孙们别忘了宗亲堂上的祖训,做事先做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辛勤耕耘才有收获;只有勤学苦读,才能掌握知识、掌握规律;只有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才能问心无愧。

老爷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得,如今79岁高龄的他依然在研习《易经》。我想:有老爷子的言传身教、有家教家训家风的传承,家族的发展定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定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阅读后您觉得本站文章怎么样?
非常棒!
还不错
一般
极差
投票
查看结果
新发文章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